快速通讀教材《構建之法》,並參照提問模板,提出5個問題。
q1:.
如果這位年輕人的想法是改進電報技術,一定會收到歡迎,這一類創新是改良式的(incremental innovation),但是,有些創新是顛覆式的(disruptive innovation),這些想法一旦出現,便會引起現有技術擁有者的極大不安。通過文章的敘述,當一項創新是在已有的基點上去衍生,拓展更易與被社會接受,如window1,2,3…的迭代。比起創新,我更願意叫它發展。倘若突然出現乙個新的系統,甚至完全跳躍出系統的想法的創新出現,它有可能會淘汰window,那麼這樣的創新倘若不被接受,在現階段是否就是乙個錯誤的創新?又如何去預見乙個將來會被人們廣泛應用的創新呢?畢竟打破人們的慣性思維並不容易。
q2:.
文章中又提到索尼公司的單放機這個成功的創新的例子,提出為什麼鄰域的專家有時候沒有領域外的創新者那麼有創意?
的問題,這也是我的問題。我也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不知道是否可取。我認為,創新是一種讓已有生活更簡單方便的一種手段,非專業領域人的想法往往被採取,是因為他們以「門外漢」的角度用更簡單的方式讓其可行,這也恰好契合受眾的想法。所以他們的創新更容易接受。而專業領域的人創新大多以已有的技術為基點,開發更強大的技術,這種接受範圍相對狹窄,受眾較小,因為方式過於複雜。
但是這種可能無法推行,無法盈利的創新,按文章中的話來說應該是「科研」,文章中提到傑弗里·尼克爾森對兩者做了明確的區分(創新和科研),他認為「科研是將金錢轉換為知識的過程」,而「創新則是將知識轉化為金錢的過程」
可能在商業角度傑弗里·尼克爾森說的沒錯,但我覺得兩者沒必要明確區分,對於創新的態度,我們是否應該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少一些功利主義的追求?
q3:.
在結對程式設計中,因為有隨時的複審和交流,程式各方面的質量取決於一對程式設計師中各方面水平較高的那一位。這樣程式中的錯誤就會少很多,程式的初始質量也會高很多。我承認這樣的做法的確很棒,既可以使**的質量提高,也可以鍛鍊人與人之間的默契與交流水平。
但是「結對程式設計」是否應該有乙個前提,結對雙方能力水平應該相差不大。倘若兩者能力相差過大,較弱的一方不就很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很難有自己的想法?這時候的「結對程式設計」是不是就喪失了它原本的作用?這樣對於較強一方,會延長他的工作時間,對於較弱一方也遠沒有獨立完成所學習的內容多。
q4:.
在「結對程式設計」中兩人水平相當,倘若兩者意見相左,雙方又各持己見,結對程式設計此刻的優點又體現在哪呢?
q5:.
ge公司的總裁傑克·韋爾奇講過這樣乙個故事:這裡作者僅僅用了乙個故事去論述了,使用者體驗與產品的質量產生衝突時,要犧牲質量追求使用者體驗,這個例子並不能說服我,可能以前做選擇題留下的後遺症,總認為這麼肯定的選項,總是過於武斷的。難道當使用者體驗與產品的質量產生衝突時,真的應該選擇犧牲質量追求使用者體驗嗎?20世紀90年代,韋爾奇注意到核磁共振機的通道特別狹窄,在長達幾十分鐘的檢查過程中,病人常常有得了幽閉恐懼症的感覺。韋爾奇做過類似的檢查,深有體會。他問專家,能不能把通道做得寬一些?專家說那樣會降低掃瞄成像的質量。他又問,對於那些不需要太高精度的檢查,能否犧牲一些成像質量,換取使用者的良好體驗呢?專家說,他們會考慮的……然後就沒有下文了。不久,競爭對手推出了寬通道的掃瞄裝置,並奪取了大量的市場份額。ge被動迎戰,花了兩年時間才趕上對方。
請將問題提交至豆瓣: 並在部落格中給出鏈結
軟體工程15個人閱讀作業2
文中 單元測試應該整合到自動測試的框架中,這樣每個人都可以隨時 隨地執行單元測試 提出問題 將單元測試整合到自動測試的框架中應該注意什麼 查閱資料 單元測試有一點特殊性,就是在乙個系統中,函式會非常非常的多,變化也比軟體的功能頻繁的多。面對這麼多的函式,這麼頻繁的變化,純手工測試是不現實的。所以,我...
軟體工程網路15個人閱讀作業1
201521123094 吳慧婷 關於專業知識 技能與能力,學過資料結構 編譯原理 作業系統 組合語言 計算機原理 計算機系統結構 離散數學 概率論 計算機網路 資料庫 微控制器 演算法設計 數理統計 高階語言程式設計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從dos的tubropascal時代學起,一直學到vc6。然而...
軟體工程 個人閱讀作業2
標籤 軟體工程 1,在第四章 兩人合作 中,p92頁提到兩人合作的不同階段和技巧,文章著重強調如何使一方去影響另一方,如 如何影響對方 p94 如何正確地給予反饋 p95 作者只看到一方而忽略了雙方。如果被動方自己本身並不願意接受,那麼主動方所做的一切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如何正確看待別人對我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