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太極 太極拳之大概

2021-07-02 13:43:04 字數 1302 閱讀 4196

原文摘自:

吳式太極論壇

原文摘自:吳式太極論壇

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太極拳亦然。或見懂勁者舉重若輕,出手神妙,遂謂太極勁奧秘艱深,絕無蹤跡,好之者**一世,人稱畫鬼、實幹者流汗三車,奈無訣要,然則,太極拳果空泛若此乎?曰非也,常見穿弄堂磨剪刀者乎!弓腰垂肘穩而有力,其即太極勁也。再如老屠割肉,好手作畫,功夫到到家,熟則生巧,其於一刀一筆之間,莫不合於太極之妙理,雖其茫不自覺,且不能擴而充之,而於日用之間,確能實受其惠焉,是故太極勁者無他,熟練規矩,則水到渠成。

既非畫鬼。亦無秘決,苟未得之,必於規矩求之也。

循規矩而練拳者必先得其圓勁,久而又得方勁,然後內外相合,乃得太極之勁。所謂「進退須有轉換,往復須有摺疊,腰如轉軸,氣如車輪」此即園勁也;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立若平準,靜若山岳,此即方勁也;方中寓園,園中寓方,方圓相成,動靜相因,此即綿綿不斷之抽絲勁也,然後提起精神,轉換意氣,一動無有不動,一到無有不到,開如遊龍騰空,合如鷹隼斂翼,皆是活動,不許搬移。練到此時,必為「主宰於腰,發之於腿,其根在腳,形之於手」,以後則愈練愈細,與日俱進矣。既謂,太極勁隨處可見,規矩臻然,然則若是之易乎,曰否,其尚有三難,一曰拔筋,二曰養氣,三曰悟勁是也。

人自少年練拳,舉手投足,已未必合於規矩,故須認清規矩,久久練之,流汗痠痛,至為艱苦;至若忽略規矩,徑求意勁,搖頭晃腦,自謂舒服。則其懂勁之難,實如登天,古蜀道之難,猶未介此也。拔筋之時,又須養氣,以太極用勁,最重神氣,神氣不足,筋骨亦僵,今人身心繁忙,神氣不免於散亂,況又標準難高。易盈易虛,穎播一世,依然故我,此其尤為可悲者也。神氣清爽,始有悟性,大匠只能授人以規矩,巧則使人自悟,規矩不熟不能悟、神氣不足不能悟、規矩可練也,神氣可養也,然則始終不悟者,其必在意識之間矣!如何謂松,如何謂得勁,十人言之,十人不同,認識高低,自屬功夫先後,而旁門左道,則必謬以千里矣。

練拳之事,首在認識,認識對路,惟練而已。神氣腰腿,皆是功夫,功夫進步,認識亦長,然而所貴不在功夫,而在認識者,功夫小猶可練,認識錯則枉費矣,然則如何而使認識正確,則非練拳之所能為矣。

真太極:

要產生正確的認識,必須先要怎樣才是真正的太極拳,正確的練習應該是怎樣的?太極者無極而生是太極拳的根本所在,練拳先練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這樣2-3年只要方法準確,一定有成,此時遇外力腳下有根,受力支點自然在腰上,不會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時可以松的狀態承受極大的外力。以下要練神氣,用心運身,漸漸手腳及全身神氣從心而一體,神氣君來骨肉臣,這樣也要2年左右。此時就是內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剋之理用來運動身體和神氣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變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學太極必須先明白無極的道理,先要體會物我一體的概念,這一點很難,一必須有關於中國文化的底蘊,二必須要神氣充足。怎樣才可能體會細膩的東西。不過還必須明師在旁指點方

郝為真論太極拳

原文摘自 吳式太極論壇 郝為真論太極拳 原文摘自 吳式太極論壇 拳意述真 孫祿堂 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

太極拳之名的由來

根據現有文獻,太極之名首見於王宗嶽 太極拳論 該書是武式太極拳創編人武禹襄於清咸豐二年 1852年 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陽縣時在鹽店得到的 也有人認為,太極拳論 可能是王禹襄託名王宗嶽而作 王宗嶽 太極拳論 首段即以 太極 立論,他說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

吳式太極拳簡史

正在學習吳氏太極拳,蒐集資料備查。吳式太極拳簡史 摘自 鑑泉社吳式太極拳 全佑先生 1 8 3 4一19 0 2 系滿族世家,歷代都以武功出身。全佑先生少年時期,曾在旗營任見習軍官,當時楊露禪先生 1 7 9 9 1 8 7 2 在旗營任武術教官,教授太極拳。軍官中有萬春 凌山和全佑三人,對於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