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晚甘園的園主的原創大作:話說岩茶和觀音。晚甘園主人乃資深「茶人」,對各類茶品均有研究,其文章很有分量,極力推薦。
話說岩茶和觀音
晚甘園
晚甘園主人,
(晚甘園的園主,資深「茶人」,現居住在福建)
岩茶和觀音,可以算是當前中國烏龍裡的兩大主流了。
台茶應該說也不錯,稱得上烏龍新軍了。其製作技藝之精良,理論與實踐之完美結合,當首屈一指。但是由於地域和產量以及**(好的臺茶價位太高,這也成為了觀音等極力模仿的乙個方面)的限制,知之者甚少。
廣東的單叢,香高韻長,自有其鐵桿擁護者,據得道者稱,傳統單叢之美韻,絕不亞於其它烏龍,惜乎時至今日,單叢的影響範圍日漸狹窄,還需「重整河山待後生」。
由此,後二者在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烏龍茶市場的影響,目前尚不能與前二者相提並論。
筆者見識短淺,對四大烏龍的了解均不夠全面深入。竊以為之四者難有高下之分。每種茶都各擅其長,而四者茶中之上品,對香、水、味、韻的要求則極為接近。
安溪觀音以其迷人的香氣,獨特的韻味,獲得了超過半數茶友的喜愛。但是,假如加以詳細分析,那麼將會發現,在目前觀音愛好者群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接近烏龍茶不久的茶友(當然,也有一些矢志不移的觀音老友,並且不在少數,包括我自己。),這些新茶友品飲烏龍茶的時間較短,接觸的茶品範圍也不廣,對四大烏龍的了解程度也不夠深入。
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筆者認為:對此現象應該一分為二,從正反兩面來加以分析。
其一,觀音究竟憑什麼吸引了眾多的烏龍茶愛好者(尤其是初入門者)呢?換句話說,這些烏龍茶愛好者之所以喜愛觀音,究竟是出於何種原因呢?
撇開傳統觀音的愛好者不談,筆者也曾就此詢問過一些北方的新人茶友,包括一些國外的觀音愛好者,他們中大多數是這樣回答的:吸引他們的,就是觀音的「香」與「美」。
也許有人會說,岩茶除了巖骨也有花香,鳳凰單叢素來以香高著稱,台茶的香氣與美韻和觀音也有得一拼,為何眾人乃獨厚觀音呢?
觀音的香氣,那獨特的蘭香——「王者之香」,在此筆者就不必多說了。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獨特的蘭花香氣的觀音或許難得一覓,可除此以外,「花香」普遍存在於大多數觀音成品茶中,甚至一斤幾十塊錢的觀音,也能做到香氣高揚,這卻是個不爭的事實。這些年,市場上的走俏觀音,不論品第高低,**貴賤,不香的,很少。
上述這一點,是武夷岩茶絕對無法做到的(武夷茶人或許說,岩茶自有其特色,不必做到這一點!子曰:盡善盡美,難道岩茶就能例外嗎?),台茶和鳳凰單叢,也同樣難以企及。
而觀音除了香以外,它的美,獨具的美感也是為初學茶者所津津樂道的。觀音借鑑台茶,從那裡學來了對外形的美,色澤的美的追求。初學茶者所擔心遇到的,品茶過程中的苦感與澀感,這幾年也被觀音製作者排擠得幾乎近於無(這本身是個進步,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是把雙刃劍。姑且不論好與壞,我是反對不苦的觀音的,茶性本苦,不苦何以為茶?),這也就使得觀音更易為人們所接受。(這一點岩茶也無法做到,雖說「好茶一點不苦」,但是相比起觀音,岩茶的苦感和澀感是更加明顯,岩茶愛好者自己往往不會覺得,但是觀音愛好者喝起岩茶,一般都會有此感受。)雖然喪失了一部分觀音的內涵,卻保證了觀音的更加純粹的美感。
這些年的觀音,茶葉的外形更加美觀,茶梗往往揀得一乾二淨;乾茶色澤更加鮮翠,老葉、黃片不再出現;茶湯更加清澄碧綠,講究水的嫩滑度,不能有點點滴滴的苦尾與澀感;香氣更加淡雅純正,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雜味。如此一來,雖然茶的內涵沒有提高(實則有所下降),但形式之美,則是岩茶所遠不能及的,安能不大受初入門者的歡迎?
而與此同時,岩茶卻保持著「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勢,未能迎合市場的需求。為了加大自身的影響,武夷岩茶確乎需要進行一番改革了,望武夷茶人且敬請深思之。
其二,應該注意到,「新觀音」的流行,其實還有一種負面的影響,即是觀音日益偏離了傳統的軌道。或許有人會說,觀音推陳出新,謀求新的發展出路,豈不是一件好事呢?
是的,我們不反對創新與改革,問題是,目前觀音的創新與改革,讓人覺得不但沒有找到觀音發展的正確方向,反而丟失了傳統觀音的優點。迎合消費者的愛好與口味,本來是件好事,但若是不求「里仁為美」,不把握好觀音的內質,一味「媚俗」,將來傳統的愛好者必定一一離去,而新的愛好者在經歷過了初期的品飲經驗的積累以後,必然發現其內涵的不足,最終亦將棄之而去。
以上這一點,同樣值得觀音製作者再三斟酌。
雖然市場有需求,顧客就是上帝,但是如何把握繼承優良傳統與發展創新二者之間的關係,正確對飲茶者加以引導,的確需要從業者慎之又慎地進行抉擇和取捨。
筆者曾與一位安溪茶友共品一泡武夷金獎肉桂,那位茶友曰:「這泡茶好,好在茶葉的原汁的內涵,通過茶湯和香氣,完美地體現出來了,喝了以後,令人神清氣爽,如沐春風。」
由此足見,好的武夷岩茶,安溪觀音的愛好者也能欣賞,並發現其美妙之處。
反之,筆者在武夷山時也和諸位武夷茶友共品自己帶去的安溪觀音,武夷茶友們也一致認為,好的觀音,除了美妙的香氣,還有獨特的內涵,其回甘也並不弱。並未像人們所形容的「重香氣不重水(滋味)」,而是和岩茶一樣的「有骨有肉」。
筆者個人的感覺:目前的岩茶,太重「骨感」,而一般的飲茶者,吸引他們的,往往是外表的香氣,他們不能接受岩茶的苦與澀,自然無從進一步了解岩茶的內在的「骨感」美。只有資深的飲茶者,才能有機會深入了解並欣賞岩茶的內在美。
岩茶並非不香,相比起安溪觀音,岩茶的香氣更加複雜而有層次感。
聞岩茶的幹茶(精製成品),一般能聞到的首先是濃濃的火香(或焦香),而毛茶除了火香(不太濃)以外,還有很重的花香和果香。品種香(如肉桂香或水仙香)在毛茶的幹茶上體現得較為突出,而在精製岩茶的幹茶上,不太明顯,大概是被火功蓋過了的原因罷。
在岩茶的衝飲過程中,其香氣的體現也與觀音不同。
以我品飲過的中度焙火的金獎肉桂為例,初沖泡時,便有一股很重的香氣,乾茶的火香在沖泡時已經消失,這時候的香氣兼有花香和熟果香,細細品味,還有極強的肉桂品種香。
而若是一泡重火型的肉桂。那麼,初沖泡時候,首先聞到的是火香(焦香),然後才是品種香,和新茶不同,花香和果香不是在一開始,而是到了後面才開始慢慢體現出來的。
注:這是筆者發在別的論壇的乙個舊貼,當時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寫完。如今把它翻出來晾晾,準備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