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華為每一次高歌猛進,都必然伴隨著公司總裁任正非的警世危言,那麼,這一次「冬天」的預警,則似乎更讓人捉摸不定。
一周前,華為正式對外公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去年華為合同銷售額達160億美元,較之2023年增加45%;實際銷售收入達125.6億美元,比2023年增長48%;淨利潤達6.74億美元,相比2023年的5.12億美元增長32%。
與此同時,華為還公布,有72%的合同銷售額來自海外市場,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從而開創了中國公司以「自有品牌」衝擊海外市場的最快紀錄:從2023年海外形成規模銷售,5年間,華為海外銷售額從6億美元一路躥公升至115億美元, 而全球銷售額也從27億美元漲至160億美元。在連續的高速增長之後,華為已經毫無懸念地躋身於全球電信裝置商「一線」陣營。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奇兵突進之時,任正非又一次拉響了冬天警報。
在給華為emt(核心管理層)及部分產品線高管的一封郵件中,任正非**了美國《財富》發表的一篇名為《思科準備過冬》的短文,並鄭重地對此文寫下按語:
「思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然我不是在激勵人們,而是在警示人們,他們比我們更感知市場競爭的艱難與殘酷。思科比我們聰明,他們對未來的困難,早一些採取了措施,而我們比較麻木而已。」
6月中旬,任正非在一次公司內部的非黨員座談會上,再次提到此文:「思科現在開始實行很多政策,如減少員工出差,減少會議,高層領導出差不能坐頭等艙,要坐須自己掏錢,等等這一系列的措施。思科尚且如此,華為就能獨善其身?」
進軍「前五」的代價
2023年至今,中國電信裝置商在海外的捷報頻傳以及高速增長,成為全球電信裝置市場最為奇怪的景觀。
今年以來,一向以「高增長,高利潤」為特徵的美國高科技典範——思科公司也捲入了經濟衰退的陰影當中。被稱為「固執的樂觀主義者」的思科ceo錢伯斯今年一季度表示,公司技術開支增長的減緩將一直持續到今年年底以後,他同時調低今年
一、二季度的業績增長預期,並暗示將整改管理層。
事實上,全球電信裝置行業都陷入了業績滑坡的噩夢當中:
2023年,愛立信營業額達1878億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6.4瑞朗),比2023年增長4%,而盈利卻從2023年的360億瑞朗減少至307億瑞朗,降幅為15%。愛立信總裁思文凱解釋,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世界市場對移動通訊系統裝置需求下降壓縮了公司的發展空間。他預計,2023年市場仍將處於低迷狀態。
此外,北電已持續滑坡多年;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因整合帶來的陣痛也仍在繼續——這給正在崛起的中國裝置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帶來了發展的時間差。
中興通訊2023年走出了兩年以來增長放緩的低迷局面,實現收入347.8 億元,同比增長49.8%,淨利潤12.5 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3.3%,雖然其總規模仍在「前五」之後,但增長態勢也同樣令人生畏。
2023年的全球通訊市場,呈現出讓人捉摸不透的格局:
一方面,從銷售額看,華為仍僅位居第五,中興還暫居「二線」。但從利潤來看,除了思科和愛立信這兩大傳統廠商還保持著較強的贏利水平外,北電、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都還處於虧損的境地,而相比之下,華為、中興的盈利狀況則顯得一枝獨秀。
而另一方面,依舊值得觀望的是,無論是華為進軍「前五」,還是已經逼近「一線」陣營的中興通訊,在過去一年的高速增長中,也都付出了代價。
華為在其財務分析中透露,其營業利潤率已經從2023年的19%下降到了2023年的7%,淨利潤率則從14%下降到了5%;與此同時,華為過去相對低的資產負債率也在攀公升:2023年之前,華為負債率控制在50%以下,2023年達到58%,2023年上公升到了64%,2023年已經高達67%;此外,華為的淨財務費用2023年高達1.9億美元,比2023年的0.39億美元有大幅增長。
要做擰不斷的毛巾
「我們處在乙個電子產品過剩的時代,而且會持續過剩,過剩的商品決不會再賣**。而製造這些複雜產品卻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乙個是更少的收益,乙個是更大的付出,這是擺在所有電子廠家面前的難題。」
今年5月31日,任正非在公司無線產品員工大會上如是斷言。
他認為,目前處在電子資訊行業中的企業,都必然面對乙個「供給遠遠大於需求」的難題,所有置身其中的通訊業者,都必然同時解決兩個難題——規模擴張,和成本控制。
「只有規模大,才能攤薄成本;只有服務內容有吸引力,才能多一些利潤。」任正非說,但這絕非易事。
首先,他認為,電子行業降價的「鐵律」決定了電信裝置的**戰將長期存在。「經濟全球化使得競爭越來越殘酷了,特別是我們電子行業。」任正非說,「電子產品的效能、質量越來越高,越來越需要高素質人才,這些人必須有高的報酬才合理;但電子產品卻越來越便宜,這就成了乙個矛盾。」
「以光傳輸產品為例,七八年降價了二十倍,市場經濟的過剩就像絞殺戰一樣。」任正非說,「絞殺戰是什麼呢,就如擰毛巾,只要擰出水來,就說明還有競爭空間,毛巾擰斷了企業也完了。只有毛巾擰乾了,毛巾還不斷,這才是最佳狀態。」
華為的壓力在於:華為並不是惟一力圖成為那根「擰不斷的毛巾」的裝置商。
在被稱為「融合之年」的2023年,阿卡-朗訊,諾基亞-西門子,亦在「產品過剩」的魔咒中,寄望通過重組合併的方式來「擴大規模、壓縮成本」——「擰掉最後一滴水」。
雖然從2023年財報看,此兩家公司均處虧損狀態,但從去年第四季度業績來看,均有回暖跡象,其中阿-朗四季度銷售額達到52.3億歐元,同比增長18%,季度增長20%。而諾-西2023年第四季度淨銷售額比第三季度上公升了25%,達46億歐元。
這將意味著,未來由全球電信業重組給華為、中興帶來的喘息時間,將有被壓縮的危險。華為此前為追趕「前五」而付出的過高成本——高負債率、高財務支出,將沒有過多的時間去修補。
華為融資之道
如何才能在產品過剩的行業中,應對**不斷下降、成本不斷上公升的難題?——這是任正非多年來持續思考的問題。
「我期望有乙個經濟學家能解決這個問題,獲得諾貝爾獎,讓我們也像資源行業一樣,也能靠著牆喘一口氣。」——任正非近期在多個場合如此調侃。
有行業人士認為,任正非近期再言冬天,基於以下背景:首先,次貸影響下全球經濟衰退的潛在風險亦會衝擊到電信行業,使華為遭遇新的冬天;其次,華為目前已成功晉級「前五」,仍有志於進軍「前三」,而要達到此目標絕非易事,必須進一步聚焦和集中資源,尤其是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後盾;第三,在全面進入3g時代之後,從運營商到裝置商,盈利的前景尚待釐清,市場存在萎縮可能。
基於以上三點,華為當務之急還是老生常談——儲備糧草過冬。
華為正在計畫**旗下的終端裝置部門之舉,被業界解讀為繼2023年**「華為電器」之後,華為準備的又一件棉襖。華為移動人士此前向本報證實,華為確實有意**該部門50-60%股權,從而獲得約40億美元。
事實上,有業界人士評述,經過華為電器、華為3com等多家子公司的成功變賣,「產業資本運作」已成為華為熟練的融資之道。記者粗略計算, 2023年以7.5億美元把旗下安聖電器賣給了愛默生電器,2023年華為3com49%的股權賣出了8.82億美元,僅此兩項,華為賺了16.32億美元的真金**。如果加入近期手機終端的預售值40億美元,華為通過產業資本運作所獲的資金,已遠遠大於2023年上市的中興通訊歷年融資總額——含今年40億元人民幣債券發行,中興融資總額只有103億元。
從歷史來看,通過孵化子公司——使其具有競爭力——再**,此種模式為華為融得的資金,恰當地補充了華為歷史上每一次擴張的資金缺口,此為不言上市的華為的「資本之道」。
在新一輪冬天到來之際,儲備新的糧草尤其重要。
任正非再發表講話 華為已進入戰時狀態
華為在當前階段,必然會將更多資源和精力集中在主要的產品線上。最近一段時間,從5g建設到最新的摺疊屏手機,華為一直站在 的聚光燈下。另外一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頻繁對外發聲,近日在華為武漢研究所,任正非再次發表演講,表示 公司已進入了戰時狀態,戰略方針與組織結構都作了調整 在由任正非簽發的 總裁辦電子...
任正非 再苦戰八年 「糊塗」領袖的國際野心
http sina.2004年09月06日 10 07 21世紀經濟報道 全國工商聯 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中沒有他 本報記者 丘慧慧 深圳報道 我們可能活不成了,產品低價也賣不出去,這種惡劣的情況會維持七八年 我們也說不清未來發展重點是什麼,我們也是糊里糊塗的。華為未來的 全球五百強 藍圖該怎麼畫...
任正非語錄
1 企業發展就是要發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 一是敏銳的嗅覺 二是不屈不撓 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 三是群體奮鬥的意識。2 我們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否則十分容易被外國壟斷集團,一棒打垮。3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 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