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美國設立乙個稱為「州**首席資訊官國家聯合會(
nascio
)」的社團組織。
nascio
含義是:
na代表「
national association
」(國家聯合會);
scio
代表「state cio
」(州**
cio);
cio代表「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s
」(首席資訊官)。嚴格講
nascio
是指「na of scio
」,意為「州**首席資訊官的國家聯合會」。
nascio
的使命是,通過高質量的
it商務、資訊管理和技術政策實踐,提高美國**的公眾信任度。簡單說來,
nascio
就是通過「資訊管理實踐」來為美國**提供
it決策、諮詢服務的。因此,
nascio
的成員必須具有相應的資格,一般人員是不行的。他們非常強調「
c」(首席)的含義。
今年8月3
日,matt asay
發表了他根據去年
nascio
年會講演資料(幻燈片)所發現的一組非常有趣的資料。根據
nascio
年會的這些資料,他發現,對於購買開源軟體產品的州**
cio,
48%是由於購買開源產品可以節約採購成本;
33%是由於開源產品的優異效能;
19%是由於開源產品非常「酷」(
cool
,意為極好的意思)。另外,他發現,對於所有州**
cio而言,在本州企業裡面使用開源產品的程度分布為,
33%的企業為完全不使用;
57%的企業為
25%;
3%的企業為
50%;
3%的企業為
75%;
3%的企業為
100%。明白的說,在美國大多數(
57%)的企業裡面使用開源產品的普及程度為
25%。此外,他還發現,對於美國州**
cio而言,他們對於使用開源產品最關心的問題是,
44%的
cio最擔心是產品的支援服務問題;
33%是開源產品的補丁管理問題;
3%是開源產品的使用許可問題;
9%是開源產品的使用安全問題;
41%是具有開源產品相應知識的職工問題。最後,他發現,州**
cio對於使用開源產品的滿意與否,
81%的回答為滿意;只有
19%的回答為不滿意。
我國目前還沒有類似美國
nascio
的組織。隨便找乙個
cio,問問他(她)對於開源產品有什麼感受,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首先,他(她)代表什麼部門?其次,開源軟體產品是指什麼?這些問題都需要首先明確。在我國,「開源軟體」產品的含義是非常含混的。在我國目前情況下,「開源軟體」往往被扭曲了。比如,××
linux
作業系統,**
1萬元人民幣一套,這不能算是開源軟體產品。嚴格地講,
linux
作業系統是最基礎的開源軟體產品,是不能賣錢的,只能靠技術支援服務來賺錢。像「××
office
」辦公套件原本是開源產品
openoffice
的變形,但是,卻冠以什麼「國產」品牌,把人們的思想完全搞亂了。
那麼,開源軟體產品究竟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以當今世界最為普及的
ubuntu linux 6.06
發行版為例。首先,
ubuntu
國際開源社群裡面的「積極活動分子」,據8月
5日最新統計,就有
108,706
人,可謂世界最大的開源社群;該社群每天平均有
200多個「議題」在它的論壇上展開討論。
ubuntu
開源產品永遠免費,定期發布(半年間隔),而且有以世界著名的
canonical
公司為首的遍布全球的技術支援服務體系。
ubuntu6月
1日,發布了
ubuntu
的伺服器版本,其支援服務周期長達
5年。最近,在我們國內,賽迪(
ccid
)研究院成立了
ubuntu
的實驗、培訓和推廣部門。當今,最為緊缺的是真正掌握開源技術的人才。當前,我國廣大企業
cio要建立正確的開源產品觀念,重視吸納真正的開源技術人才,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大膽探索應用開源產品之路,為我國資訊化建設貢獻力量。
CIO為什麼說「不」
選擇 是 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一種逃避責任的最好辦法,所有的後果都可以由那個提出建議的人來承擔。而當你說 不 的時候,不但會憑空給自己樹立很多對立面,同時也會將所有的責任肩負在自己身上。說 不 對於 cio來講是需要一定的勇氣,但更為重要的是它要求 cio具備乙個理性的頭腦。itit it建設勢必要 ...
開源為什麼?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開源,為什麼搞開源。也許更多只是一種思維方式,或者自我的喜好,或者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不知道為了表現自己算不算,至少,因為開源或者blog找到好的工作的人已不是少數。這不,開源gis圈子裡又有了乙個。鼎鼎大名的sharpmap,net下最有名的乙個開源gis的作者mortens也加入...
公司為什麼要開源?
公司為什麼要開源?1.樹立品牌形象 公司與個人開源的動機不同。公司開源很多情況下是為了提公升外界對公司的形象認知。任何乙個大科技公司,肯定用了多多少少用了開源專案 linux,至少吧?如果連乙個開源專案都沒有,這很容易給人造成,這公司總是索取,卻不回饋給開源社群 的形象 尤其在美國 2.發掘潛在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