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傑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是科技圈流行的乙個段子,而如今這個段子或將加上一句,那就是「不知資訊流張小龍」。
文丨懂懂
**丨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這兩天,騰訊召開的 2018 年微信公開課pro刷屏,作為演講者的騰訊高階副總裁張小龍更是到了霸屏朋友圈的節奏。作為超級社交入口,微信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張小龍的領袖氣質和作為超級產品經理的受關注度與過去幾年相比也是只增不減。
而本次霸屏過程中,有兩個點頗受關注和熱議,一是張小龍透露了將推出***獨立app;二是張小龍對此前關於訂閱號將推出資訊流的傳聞進行了回應——「其實我們並沒有想到(去做資訊流),甚至我自己程式設計客棧都不知道什麼是所謂有資訊流。」
不知資訊流的張小龍不能阻止資訊流
「不知妻美劉強東,普通家庭馬化騰,悔創阿里傑克馬,一無所有王健林」是科技圈流行的乙個段子,而如今這個段子或將加上一句,那就是「不知資訊流張小龍」。
作為超級產cdllxesd品經理,張小龍會不知道資訊流嗎?這或許更多的是一種公關辭令。微信***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但是微信也卻是在一些地方有所缺失或者說遺憾。比如,微信***的編輯後台長期只能通過pc端使用,而這次張小龍則表示,通過推出獨立app,將可以支援手機端的發布和編輯。而且,在獨立app中,還將支援使用者發布短內容。
這一對短內容的支援,被外界解讀為這是要與微博、今日頭條微頭條剛正面的節奏。而既然連短內容都將支援,資訊流顯然是沒有門檻的,對微信而言,只要想做,頂多張小龍一句話的事。
然而,讓人頗感意外的是,外界傳了許久的資訊流與微信結緣,張小龍的一句「不知道什麼是所謂的資訊流」,硬生生在微信這個超級入口樹起了一道隔離牆。從整個市場環境看,一邊是今日頭條、百度等都在積極的強化資訊流優勢,另一邊則是非資訊流的微信訂閱號內容開啟率持續走低,這實際上是讓張小龍很頭疼的問題。
懂懂筆記認為,微信「缺席」資訊流可能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基因。生於騰訊的微信,本質上是社交產品。微信公號的傳播主要是通過社交關係,朋友看了什麼我也去看什麼。而資訊流的關鍵不是靠社交關係,甚至是反社交關係的。
第二是技術,資訊流的基礎是演算法和大資料,而這也恰恰不是微信公號的長項,沒必要以已之短去與別人之長對抗。
第三就是晚了。微信公號一直遲遲沒有做資訊流,這次就表演乙個「乾脆不做了」的倔強。換言之,張小龍這句不知道什麼是所謂資訊流的背後,其實是公關辭令的成分更多,內心的翻江倒海我們是讀不出來的。
當然,對於張小龍此翻表露,懂懂筆記還有乙個理解,資訊流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在所有資訊平台紛紛資訊流化的今天,微信公號放棄,或許正是想保留一絲自己的特色。
公關辭令背後,難掩資訊流漲勢
儘管微信訂閱號確定不碰資訊流,但張小龍公關辭令的背後,卻是難掩資訊流的漲勢。quest mobile最新公布的 2017 年度資料顯示,手機百度和今日頭條資訊流對新聞資訊獨立app產生了較大競爭威脅,兩者月活分別達到4. 3 億和 2 億。各維度使用者資料都增長明顯。
可以說,這兩個玩家都在資訊流領域一路馳騁,成績亮眼的背後,正是資訊流的漲勢所在。這個漲勢背後,是命中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閱讀和興趣閱讀的消費公升級趨勢所在。人們已經越來越不願意去看長文、去深閱讀。尤其是在乘坐地鐵、公交以及睡前這樣的碎片化場景中,更是凸顯出資訊流的優勢。
這種內容消費公升級的趨勢,也正是今日頭條在過去幾年一路飆公升的關鍵所在。當時的內容市場,資訊流還僅僅停留在微博這樣的 140 個字的交流中,此外便是門戶**的客戶端。而張一鳴著手打造的今日頭條,恰恰填補了當時碎片化閱讀初起的需求所在。
隨著演算法的進步和使用者需求的不斷提公升,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資訊流的賽道中來,既有新浪、搜狐、網易等傳統門戶,也有一點資訊這類新興的平台,還有百度這類以搜尋起家的企業,甚至連新浪微博都忍不住用上了資訊流,一時間好不熱鬧,競爭愈加激烈的同時,也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
與之相比,在資訊流佔據主流的情勢下,張小龍說自己「不知道所謂資訊流」,或許還隱藏著另一層意思——騰訊更擅長社交,資訊流不是騰訊社交基因下擅長的事情。換言之,資訊流是乙個不需要社交關係的藍海市場,它需要的是技術以及對資訊分發的理解。
不可迴避的現實是,資訊流並不是誰都適合做,基因很重要。今日頭條就是因資訊流而生,持續在這一件事情上做了近五年的時間,骨子就裡是演算法。搜尋起家的百度,搜尋本質上就是最早的ai和大資料,百度在這方面做了十多年的投入,在演算法和資料上的積累也非常深厚。一如李彥巨集所言,搜尋+資訊流是百度本就應該做好的事。
所以,百度做資訊流只有一年的時間,但cdllxesd是通過「搜尋+資訊流」雙引擎戰略,手機百度在 2017 年q3 的使用者使用時長增長15%。百度q3 財報還顯示,百度資訊流廣告年化收入 10 億美金,與今日頭條今年預期收入水平相當。
百度在資訊流上的快速崛起,不僅證明資訊流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同時也證明了「基因論」,什麼樣的企業最適合做資訊流。
雙寡頭格局狀態膠著,一時難破
隨著張小龍宣布微信不做資訊流,從基因論推斷,騰訊的天天快報、qq看點更像是騰訊的防禦型策略。而今日頭條和百度則是在資訊流上重金押注。環視當下資訊流市場,目前國內能在這個領域處於頭部優勢的,也正是受益於「基因論」的今日頭條和百度。這也自然而然地讓資訊流市場呈現今日頭條和百度的雙寡頭格局。雙方不斷發力去深耕細作,狀態的膠著傳遞的是格局一時難破、一山二虎的訊號。
而膠著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戰略層面,今日頭條和百度,都把資訊流做為生存這本,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戰略。今日頭條因資訊流而生這個自不必再說。再看百度,百度今年將搜尋和資訊流集成為乙個完整的產品在手機百度上體現,這是百度十幾年發展歷史上,第一次從搜尋向外擴張、更完善整個資訊服務的這樣乙個產品體系,也是百度未來all in ai戰略的基礎。
第二是是技術的較量,這個較量將會相當持久。 2017 年被稱為「ai元年」,雖然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已經接受了幾年的市場考驗,但畢竟時間短、積累也還不夠。ai元年也意味著ai才剛剛起步,ai還不是無所不能。資訊流未來的比拼,更多在於技術、演算法以及資料的積累。
而就在不久前,今日頭條演算法架構師曹歡歡首次公開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原理,此舉被今日頭條官方解決為是以期推動整個行業問診演算法、建言演算法。通過讓演算法透明,來消除各界對演算法的誤解。懂懂筆記認為,今日頭條公開演算法,同時向業界問診,徵集意見,正是出於今日頭條迫切提公升演算法的初衷。
與之相比,百度雖然做資訊流比較晚,但近幾年百度一直在ai上持續投入,成為中國在ai上最為領先的企業之一。同時,搜尋十幾年積累下來的海量資料,以及通過這些資料對使用者的洞察,百度對使用者的真實需求把握更加精準。
也就是說,all in ai的百度,有一定的差異化優勢,即「人工智慧+搜尋+資訊流」三位一體。這種差異化,避免了單一依賴演算法的侷限性,通過人工智慧為使用者畫像+知識圖譜的理解,搜尋行為觸發需求、洞察偏好,資訊流予以精準推送,如此環環相扣,其實還是在於百度作為一家有技術基因的網際網路公司,過去多年的積累,以及對資訊流的獨特理解。
可以說,今日頭條和百度的資訊流各有千秋,各自代表了資訊流市場的不同作業模式。儘管可能會因為彼此的一些舉動影響使用者的流動,但是資訊流的盤子很大、蛋糕很大,所以完全可以一山容二虎。何況,在目前來看,市場也還沒有進化到二選一的程度,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新月異,相信資訊流市場還會有更大的技術公升級和模式迭代。對此,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標題: 張小龍說微信不做資訊流 是不想還是不敢?
本文位址: /news/comment/18470.html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
1987年,18歲的張小龍從湖南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信系。1994年獲碩士學位後,張小龍到廣州一家軟體開發公司當程式設計師,自稱為 it民工 在這裡,他利用業餘時間寫 開發了 作foxmail。張小龍從公司辭職後,當起了 自由軟體寫作者 也就是人們眼中的無業遊民。1998年的一天,剛出任金山軟體ceo...
產品觀,來自微信張小龍的
1.做好產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人文關懷應該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2.中國網際網路產品進入歐美市場難度非常大,但是歸結為文化因素有點推卸責任有點籠統。從現象上說,強勢文化往弱勢文化滲透比較容易。但是從市場角度看,美國網際網路領先中國是因為他先發展起來,比中國早好幾年,代表了中國網際網路未來發展的方...
張小龍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
乙個億級使用者的產品經理,無需做到透徹思考人性和產品的所有方面,得出定性結論,但依然可以做出成功的產品。乙個成功的產品經理,需要在極端現實主義和極端理想主義之間取得平衡,把它們作為整體一併接受下來,徹底去除其中的相對性,絲毫不會覺得其中的矛盾和衝突之處。產品經理之美就體現在這裡。二 移動網際網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