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年能實現去年沒能實現的前年立下的flag嗎?
拖延症觸發根源:天生的大腦功能障礙,對時間的認識不夠成熟,家庭經歷導致的心理上的恐懼。
針對觸發根源採取行動:
大腦功能障礙:結合藥物**。
時間感知混亂:每週非計畫日程表。
其他心理根源:思維轉換。
埃及有兩個詞指拖延:有害的習慣、有用的習慣。
區分有用和有害:有沒有給人帶來問題和困擾。
拖延症軌跡
自信滿滿、信誓旦旦,立flag。
拖延錯過了開始時機,開始焦慮,壓力變大,但仍抱有期望。
後悔,找其他事情分散精力,安慰自己至少做了些事情,做其他事情也沒法盡心,因為拖延的flag始終掛在心上。
拖延症開始掙扎-->內疚、慚愧-->絕望、恐懼。
最後關頭,不得不做出選擇,不論任務是否被完成,拖延症都會精疲力竭,並且發誓再也不拖延。
害怕失敗。
不要把一件事的失敗擴大到乙個人的失敗,自我價值感並不等同於表現。一次表現的好壞,不能決定乙個人能力強不強,也不能判斷自我價值是否實現。
害怕成功有三種心理:
認為成功需要付出太多,害怕成功帶來期待,也害怕會一直勞累下去。
覺得成功是危險的,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或者被他人所傷害。
把成功當做禁區,認為自己沒有成功的命。
克服恐懼心理的關鍵在於成長型思維:一次失敗並不代表什麼,成功也不是一蹴(cu)而就的。對結果少一點在乎,多關注每一次的進步,只管去做吧。
有兩種拖延者
害怕被控制的拖延者,其實是將自我價值感和個體獨立性畫上了等號。拖延者認為配合對方就是被掌控了,而拖延可以找回一部分權利。這其實是把對方的力量誇大了,把對方看成了可以掌控自己的人。
害怕關係過於親近或疏遠,一部分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就無法採取行動;一部分拖延著喜歡做輔助性的副職,因為有乙個人帶著會有安全感;還有一部分喜歡自己挖坑,讓自己陷入麻煩,等別人來拯救;或者是為了緩和孤獨感,通過拖延來保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方式。
無論是對關係過於親密還是疏遠的恐懼,依靠拖延都可以讓你暫時不用面對人際關係的難題。但再怎麼拖延問題總是要解決的。如果把每一次的人際關係難題的解決都當做一次成長的機會,熟能生巧,就可以學會在一段人際關係中做到既依賴又獨立。
心理時間,也叫作主觀時間。主觀時間和鐘錶時間不同,是不可量化的,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一種獨特的感覺。
很多拖延著的主觀時間和鐘錶時間是有嚴重衝突的,他們常常會陷入另乙個時間區域,和實際的人生階段不吻合。
有些人一直沉浸在過去,刻意迴避人生的下乙個階段。比如有些大學生選擇讀研只是為了逃避踏入社會這個階段。
有些人不允許自己想到將來。他們及時行樂,無視當前的拖延可能會在將來造成的後果。和時間糾葛的拖延著,拒絕接受鐘錶時間而堅持自己的主觀時間。
只有對主觀時間和鐘錶時間有個清晰的認識,並有能力在兩者之間過渡和變換,才能擺脫拖延。
有的拖延症患者,有可能天生在大腦某些相關功能上有障礙。
大腦工作原理的五個「大觀念」:
神經可塑性。意思是大腦是不斷變化的,有重組能力,可以打破舊聯絡,加強新聯絡。重複的行為也會加強舊的神經元,所以拖延的次數越多,產生拖延慣性越強。
潛意識。拖延表面上是在逃避某個任務,實際上有可能是在逃避這個任務帶來的某種感受。不難發現,當我們面對不擅長的任務,拖延很容易發生。因為做不擅長的事情,會產生自己能力差的感受,從而延誤自己。於是大腦就會啟動防禦機制,通過拖延來減緩負面情緒。
記憶潛伏,也就是早期記憶。三歲之前,大腦裡負責記憶的海馬體還沒有充分發育,所以三歲之前的早期記憶是沒被記住的,但是這些記憶塑造了我們的感知。
映象神經元。我們看到別人的行為和感受,大腦中會激發起別人一樣活躍的神經元。所以父母的情緒是會影響小孩大腦的成長的。
左逆轉。負責正面情緒的區域在左半球,主管負面情緒的部位在右半球。如果善待自己,左半球區域被啟用,我們會產生積極的正能量,也就是所謂的左逆轉。
大腦哪些功能障礙會引發拖延症?
執行力功能障礙:執行力功能包括維持注意力、抑制衝動、自我檢測等。比如總是分心,很難專注於一件事情;或是不經過大腦思考就行動,難以控制情緒;或者難以自我覺察,無法通過自我交談克服困難。
注意力缺失紊亂:三個症狀:注意力分散、衝動和躁動不安。患者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衝動,也不能夠像普通人那樣感知時間。
抑鬱症:會使人變得不再樂觀,能量不夠,缺乏信心,沒有目標,不願社交。出現抑鬱症狀的人,大腦的一些神經傳遞物質失去了化學平衡,藥物**是有助於恢復這種平衡的。
強迫症:強迫症在開始一件事情之前,會不斷比較好處和壞處,或在完成一件做事情之後不斷檢查,比如離開家,要檢查門有沒關好幾遍。
無論怎樣掙扎,拖延的背後總有著某些生物因素影響著。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那我們可以對拖延症有乙個深入的理解,必要時配合藥物**。
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影響很大,拖延症和家庭也有著緊密的關係。
榜樣是怎麼影響了拖延呢?比如,你想和心目中的英雄一樣成功,你很有可能會給自己設立了一些過高的標準,最終導致自暴自棄。另一種極端,你盡一切可能避免和你心目中失敗的榜樣做同樣的行為,結果失去了自己真正想要的。
除了樹立榜樣,家庭還給我們灌輸了許多價值觀和觀念。這些觀念沒有經過過多的篩查就進入了我們的大腦,並直接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人無完人,父母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父母能夠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破裂的親子關係會得到修補。拖延著自己也可以通過積極地思考,有意識地去識別這些被灌輸的思想,修正錯誤。
認識了拖延背後的根源,在開始行動之前,考慮一下改善拖延之後可能產生的不利後果是有必要的。先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認清現實,可以幫助我們制定合適的目標,做恰當的期待。這樣不會因為心理落差太大導致中途放棄,反而更容易戰勝拖延。
我們每個人有自己天生獨特的基因。有些人本來就是早起的鳥兒,而有些人天生就是夜貓子。夜貓子強迫自己做早鳥,必然會很痛苦。每個人天生都有情緒,要學著接受、觀察自己的壞情緒,不要總是想著讓它消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拖延,很有可能這些事是別人的期待,而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我們拖延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心裡有怎樣的感受?找了什麼藉口來拖延?是什麼引發了拖延?哪些區域是拖延的重災區?拖延造成了什麼後果?我們要把這些經歷還有內心的掙扎都如實記錄起來。
記錄這些內容的時候,很可能會引發自責、憤怒的情緒。這時候試著啟動內心的辯護律師,尋找友善的聲音,平息負面情緒。
我們要指定可操作性的目標以及可行性的計畫。可操作性的目標有是個特徵:可觀察性、具體、它可以被分解成幾個小步驟、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
可觀察性:目標是否完成需要通過行動來界定。比如,「我不再拖延」就不是乙個可觀察的目標,「今天我要讀完一本書」就是乙個可觀察的目標。
具體:模糊的目標容易導致拖延。
可分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大目標都是靠乙個個小目標積累起來的。
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鐘內被完成:因為完成小目標帶來的進步感和成就感,會讓你產生繼續下去的動力。
經常計畫趕不上變化,制定的計畫總是沒有完成,然後不斷地該錶計畫,事情越積越多,越拖越後。這個計畫不太合理。
我們可以嘗試變換一下思路,做乙個每週非計畫日程表。這裡不是把應該要做的事情寫下來,而是要把必須要做和已經確定的日程記下來。比如說最基本的工作、吃飯、睡覺時間,還有例行的活動,比如家務、健身、看新聞的時間。
當你完成了非計畫**的統計。你很可能發現,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時間留給目標,怎麼可能完成計畫呢?也許你還會發現自己在某方面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當你了解自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就能夠更好地掌控時間,更容易擺脫拖延。
根據自己真正的需要,有意識地去接受那些符合自己價值觀、提高生活質量的事情。而對於沒有益處的事情,應該直接表示拒絕,而不是通過拖延的方式來解決。
運動會刺激大腦釋放一種叫作腦元神經營養因子的物質,簡稱bdnf。這個營養因子會刺激大腦海馬區神經元的生長。大腦海馬區是負責記憶儲存的。通過海馬區的幫助,我們會有乙個全域性的視野,這個對調節情緒是非常關鍵的。
因為當我們在負面情緒中打轉的時候,很容易會糾結在某乙個點,卡在裡面跳不出來。如果你能夠採取乙個全域性的視野,你可以告訴自己,即使發生糟糕的事情,也不會失去一切。
總之,照顧好身體不會馬上治好拖延,但是卻可以改善精神狀態,提高情緒調節能力。這些都是戰拖行動時的得力助手。
對於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亂或執行功能障礙的人群,基本上都是在約束控制方面出了問題,也就是說難易控制衝動和干擾,這是引發拖延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常學習乙個新的行為模式,一般的過程都是先在別人的指導監督下慢慢熟悉,然後靠自我監督按照步驟做事,最終完成目標。然而這類人群在自我監督方面是有問題的,所以別人的指導監督就顯得相當的重要。
因為缺乏自我監督,這類人群很容易脫離軌道,離目標越來越遠。因此確定固定的框架和路線很重要,同時在拖延著容易逃避的地方設立執行提示點,時刻提醒拖延者。
他們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要比一般人短,所以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這個步驟就顯得更加重要。
對於面對文化轉型挑戰的人。一般是因為移民或者進入另乙個社會階層,卡在舊文化和新文化之間不知所措。需要在新文化環境裡找到歸屬感,建立社會聯絡。
對於被拖延者影響的一類人群。
有兩種處理方式需要避免。一種是威脅或命令,這會讓拖延著產生負面情緒,促使他們避開你;另一種是直接自己去做,這回讓拖延著覺得總會有人來拯救自己,這讓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如何做呢?
思想工作要做好,你和拖延著是獨立的個體,時刻提醒自己在這關係上什麼更加重要。
建立雙向協作的關係,著重培養拖延者的成長心態。
一種策略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要死磕,嘗試換一種思路,變換策略。
前半部分就從心理根源、時間糾葛、生物根源、人際關係這四個方面向我們詳細闡述了造成拖延的原因。後半部分詳細闡述了戰拖的作戰方案,從準備工作、確定目標、制定計畫到監督行動、回顧總結都有具體的說明。如果你本身不是拖延者,還可以參考關於如何和拖延者相處的內容。
當我們了解了拖延症背後的真相,破除了以前的錯誤觀念,有了正確的認知,那麼擺脫拖延症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拖延心理學》
據說這本書憋了25年,好,就算是真的,也不能說明這本書是好書,只能說明作者是認真的,他們的書沒讀之前不能小看。這本書把 拖延 掰開揉碎了講,說得有拖延症的我愣是對不上號,不如去讀一些關於大腦 思維導圖及番茄鐘的書,只要不瞎,就能意識到什麼是拖延,以及如何解決。我覺得 拖延 的存在就像人身上劃了道口子...
拖延心理學
一本很專業的書,兩位博士耗時25年的作品,出版之時得到各主流 高度好評,中文版作序也是來自國內資深心理專家,同樣給出了很高評價,說這是繼 戰勝懶惰 之後的第二本關於拖延方面的書籍,不可多得。加入讀書群後,看到大家更新書單的速度讓我也有很大動力去推動 拖延心理學 的閱讀,經過兩個晚上的碎片時間整體進度...
拖延心理學摘要
拖延是乙個心理學問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不是道德問題。1.對成功信心不足,2.討厭別被人委託任務,3.注意力分散和易衝動,4.目標和酬勞太過遙遠。事實上,網路越來越成為人們不願意做事的罪魁禍首,這種趨勢正在不斷蔓延。如今,資訊已經鋪天蓋地,無所不在。過多的資訊讓我們無所適從。太多的資訊,太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