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china-我不經意的「創業」故事
潘加宇/文
從umlchina起步
2023年6月,我還是一家軟體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做電子商務開發,從asiaalien的「窗外軟體工程」上第一次知道了uml。整天和編碼環境、sql語句打交道的我,一下子眼界開闊了,開始學習並嘗試在專案中使用。因為當時找了很多資料,並覺得這些資料很有價值,就萌生了建**和大家共享資訊的想法。
「初試創業」雖然失敗了,但創業的心情已經不可抑止。以前我並沒有把umlchina當成乙份職業,而只是一種愛好。我開始重新審視umlchina,為它新增上新的功能。
同時,umlchina不定期請一些國外的大牌專家來和大家交流。至今已有martin fowler、scott w. ambler王曉昀、gerald weinberg等40多位專家到umlchina作講座或交流。而且,全球只要發生了和uml相關的事件,umlchina都盡力及時摘譯報送。
後來,umlchina還與出版社合作翻譯了《人月神話》並創下了銷售記錄,至今還魅力不減。《人月神話》也使umlchina獲得了出版社的信任,之後又合作了《人件》、《企業應用架構模式》等很多本書籍。不過,翻譯的書,出版社只有相當少的一次性的翻譯費用給譯者,審稿的話就基本上沒什麼錢了,因此除了名聲和巨大的滿足感之外,並沒有帶來盈利和收入。
可能有人要問?所有以上umlchina的服務都是免費的,既不賣廣告,也不**工具,你又是如何支撐呢?
聚焦最後一公里
umlchina創始的前兩年,是用我的收入來維持,當時花費並不多,1年大約1萬就夠了(現在已經不夠了)。現在也是用我的收入來維持,但我的工作已經變了,「軟體開發顧問」是我熱愛的工作,同時也是我的謀生手段。
2023年初,我辭職開始專門打理umlchina,並宣布對外提供訓練服務。第乙個選擇我們服務的是阿里巴巴,之後就一發不可收。開始的時候收費比較便宜,再加上有umlchina的名氣作基礎,沒做什麼廣告,大家就紛紛找來了。最密集的時候,我曾10天內在北京4個地方做了8天訓練。公開課也辦了好些期,來的人也不少。
但我卻感覺這個方向不對了,這就不成了「培訓中心」了嗎?我變成了乙個講課老師。這不是我的初衷和興趣所在。而且培訓為團隊帶來的好處最多只是了解知識,說到真正能夠上路,並沒有多大把握。我感覺必須要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且我也找到了,這便是「聚焦最後一公里」。
這是我精心選擇的能表達「最後一公里」思想的圖。斐力庇第斯從馬拉松跑回雅典報告勝利訊息,雖然已是滿身血跡、筋疲力盡,但他知道:沒有出現在雅典人民面前,前面的路程都是白費。學到的uml知識如果不能最終「用」於團隊的專案中,也同樣是極大的浪費。而且事實上,這最後一段路最是艱難。
因此,我決定把精力放在「研究uml相關技術的應用」上面,專注於提供「最後一公里」的服務。如果說到知識,從booch到fowler,從jacobson到cockburn,已經為我們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關鍵就在於我們能不能把這些技術化為真正的團隊技能,使團隊得到真正的收益。「最後一公里」還妙在:即使martin fowler親自駕臨,我也不擔心被他淘汰了。就算每個人都買他的書,在「最後一公里」這個層面上,每個團隊的特點是不同的,martin再能幹,也幫助不了這麼多人啊。另外,martin fowler也不是mcse的培訓師,隨便集訓一下就可以批量複製,而是需要艱苦的修煉。
接下來的步驟是不斷提高訓練**,把每個月上門訓練的次數減少到一定的程度,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問題。針對每次訓練,都要花很多精力來研究團隊的情況和當前專案的情況,以便為他們提供頂級的服務。實際上,軟體開發中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專家專門研究解決,每次拿到團隊給我的專案文件,都有強烈的感覺:我可以幫得到他們的!只要在一點上能夠為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就能起很大的作用。只要水平夠,認識得透,確實能為團隊帶來效益,不愁沒有人找你。
同時,我還停止了「公開課」,把精力集中在上門為開發團隊服務上。兩年多的時間內,上門服務的軟體組織已經到達70家,也確實為夥伴們帶來了價值。正如廣州的一位技術總監所說,「收穫最大的在於技術人員的觀念轉變,而這種轉變對公司的影響是深遠的」。把服務記錄翻出來,是乙份非常值得驕傲的名單,但我們從不在網頁上公布這些夥伴的名稱,也不做推廣,全靠信任和口口相傳。我也非常感謝這些夥伴們,是他們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機會來實踐、改進和錘煉技藝。
umlchina的事情顯然不是我乙個人能做的,我的精力盡量集中在研究技藝上,其他事情能分都分出去。雜誌、書籍有譯者,新聞有專人負責,頁面版面設計找比較得力的美工…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其中作了貢獻,這些人很多我從未見過――umlchina只是乙個鬆散的網路協作平台。那如何聯絡大家?夥伴sealw曾說:聯絡就是think每到乙個地方就請大家吃飯,雖是玩笑,確實也反映了事實,希望這種不經意的聯絡能持續下去,這也是一種「團隊建設」吧。umlchina的未來在於如何保持自己的風格,它應該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聚焦,同時,盡量保持非商業化。
而我最大的瓶頸是技藝。我有時想:我要是有martin fowler那樣的廣度和深度的知識和經驗就好了。我一直堅持建模和程式設計,
以保持「身段」。部分是為開發團隊提供支援工作;
如果有時需要特地學習和研究某種技術,我就會嘗試用這種技術來寫一些umlchina內部使用的工具。技藝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錘煉出來。也許在這個知識**和google的年代,25歲之後就不應該為學而學了。
這就是我的「創業」故事。按照我的理解,「創業」是一種自我實現,衡量的指標之一當然是金錢。我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卻也賺到了一些錢,不算非常多,但比打工要多。我有信心地和有志於此業的朋友說一聲,這個工作是有前途的,因為軟體開發越來越複雜,前線有太多難題等著有人研究解決。還有乙個指標:工作中的快樂和滿足感――十年前我在北大聽王選教授作報告,他說自己一年365天工作,我當時想這還是人嗎?現在,我理解了。
2005
UMLChina 我不經意的「創業」故事
從umlchina起步 1999年6月,我還是一家軟體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做電子商務開發,從asiaalien的 窗外軟體工程 上第一次知道了uml。整天和編碼環境 sql語句打交道的我,一下子眼界開闊了,開始學習並嘗試在專案中使用。因為當時找了很多資料,並覺得這些資料很有價值,就萌生了建 和大家共享...
UMLChina 我不經意的「創業」故事 潘加宇
umlchina 我不經意的 創業 故事 潘加宇 文 從umlchina起步 1999年6月,我還是一家軟體公司的程式設計師,做電子商務開發,從asiaalien的 窗外軟體工程 上第一次知道了uml。整天和編碼環境 sql語句打交道的我,一下子眼界開闊了,開始學習並嘗試在專案中使用。因為當時找了很...
不經意的瞬間
每個有故事的人,不經意的瞬間,都會讓心裡波瀾起伏 樂多,離開了那個熟悉的環境,偶然的機會去了乙個新的環境。她自認為,適應的能力很強,但是,一周的時間,並沒讓她適應,反而越來越陌生。之前的同事的問候,聊天,總會讓她撿起過去的回憶,不經意的瞬間,總會讓她心裡 不經意的熟悉的味道的瞬間,讓她恍惚 她還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