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數理邏輯中的蘊含?
p→q它表示自然語言的「如果…,則…」這種假言判斷的,如果p為真命題,q也為真命題時,p→q是真命題,當p為真命題,而q為假命題時,p→q是乙個假命題。比如張三說,「如果明天天不下雨(p),那麼他去你家玩(q)」,如果第二天天不下雨,他去了你家,他說了真話(p→q為真),如果天不下雨,但他沒有去你家,顯然他說了謊話(此時p→q為假)。
但是當p為假時,無論此時q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p→q的真假好象無法判斷,又如第二天天下雨了,無論此時張三去不去你家,無法判斷張三說的話的真偽,但是他並沒有食言,從這種意義上說,張三說的話仍為真,這稱為「善意推定」,因此我們規定,將p為假這種情況一律規定p→q為真,例如命題「如果2+3=4,則太陽從東邊出來」, 「如果2+3=4,則太陽從西邊出來」,均認為是真命題,考慮數學中的乙個例子, 「如果x>2,則x+1≥3」,顯然這個命題對任意實數x均是成立的,但當x分別取值3,2,1時 ,上面命題分別為「如果3>2,則3+1≥3」, 「如果2>2,則2+1≥3」, 「如果1>2,則1+1≥3」,由此可見,當且僅當p為真,q為假時,p→q才為假,其餘情況均為真.
人們創造了這種符號語言,規定了聯結詞的意義,正象規定了當且僅當p為真,q為假時,p→q為假,這是規定,正如我們規定了非零數的零次冪等於1一樣,這種規定有它的合理性,如果當p為假時,一律規定p→q為假,或者規定此時p→q沒有意義,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但是這種規定會給我們帶來許多麻煩,如數學上的規定乙個集合a的元均是集合b的元,則稱a是b的子集,如果a是空集,它沒有元,如果按「善意推定」原則,空集的元均是集合b的元,故得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如果不按「善意推定」原則,就需對空集另外處理。
離散數學蘊含等值式前件為假命題為真的理解
蘊含等值式 p q pvq,如何理解p為假時,p q為真命題?蘊含式p q表示,如果p那麼q,顯然 如果p為真則q為真,p q是真命題,當p為真命題,而q為假命題時,p q是乙個假命題。比如張三說,如果明天天不下雨 p 那麼他去你家玩 q 如果第二天天不下雨,他去了你家,他說了真話 p q為真 如果...
離散數學 筆記
1.復合命題的真值只取決於各原子命題的真值,而與它們的內容 含義無關,與原子命題之間是否有關係無關。2.命題公式 1 重言式 2 矛盾式 3 可滿足式 1.重言式 給定一命題公式,若無論對分量作怎樣的指派,其對應的真值永為真,則稱該命題為重言式或永真式 2.給定一命題公式,若無論對分量作怎樣的指派,...
《離散數學》關係
為什麼要研究乙個關係的演算法?我總是在想這個 難道是現實世界關係的模型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數學中研究的關係 關係把世界連線為了乙個巨大的網 一,關係的定義以及性質 從數學的角度來說,關係是笛卡兒的子集,就是乙個二維表,還可以是乙個矩陣,乙個有向圖。關係有一些性質,自反 a,b有相同的父母 對稱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