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30成長日記

2021-10-10 02:44:50 字數 3072 閱讀 2150

昨天和今天完成之事:編輯老闆的結題報告,匯報自己的課題進展得到同意,參與會議並分工,個人成長,粵語學習30分鐘,運動1小時(昨天)

仔細想一下,我們在乎別人的評價,沒辦法看到發展中的自己;執著自己頭腦中的規則,覺得一件事情就應該怎樣,而不去接受它可能會發生的變化;用「你總是」,「從來不」等詞語去抽象概括一件具體的事情,絕對化地看待問題。這些不就是遠的思維嗎?

遠的思維會幫助我們對這個世界獲得更多確定性,但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成長。

那麼如何做到近的思維呢?陳海賢老師給出了三條原則:

第一條原則:用描述性語言,而不用評價性的語言。

少用形容詞,多用動詞來描述一件事情的本來的樣子。

評價性的語言,已經用我們頭腦中的觀點,概念的資訊進行了封裝和加工,它會阻礙變化的發生。而描述性語言,讓我們重視事情,而非情緒。

以前聽樊登講書時,有個例子印象特別深刻。有一位同事遲到了,如果用評價性語言會這樣說,「你怎麼又遲到了」?

描述性語言會這樣說,「我看到你的打卡記錄上有三次遲到記錄。」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表述,描述性語言讓人更能接受。

第二條原則:問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抽象的問題。

如果和乙個不太熟悉的人交流,彼此都不曾了解對方的生活場景,工作習性和思考方式的話,問一些抽象的問題只會讓對方產生焦慮。

這些遠的問題,會讓對方抽象概括具體的事情,而我其實想要知道是具體發生的細節。

在細節裡面找到自己能夠控制的地方,才可能找到出路。

不過這條原則的使用,要根據不同的場景來定,有時候遠的思維也能幫助我們看清事情的全貌。過於「點」的具體和接觸,反而看不清「面」的全象,更沒有辦法理解「體」的勢能。

第三個原則:關注現在能做的事,而不是關注事情的結果。

在用遠的語言思考時,我們總是先去判斷乙個事情的結果,評價一件事有沒有用,再來決定要不要做。

在時間上先有做事,然後才會有「有用沒用」。

其實很多時候,「有用沒用」只有等做完一件事情才會知道。

而我們恰好喜歡在事情還沒有行動之前,就開始預想這件事情到底對自己有用還是沒用。一旦覺得沒有用,就不再想要去行動。

用這樣的思維來思考方式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或限制自己的發展,沒辦法容納未來發生的變化。

但是這件事情還沒有發生,我怎麼就知道它沒有用呢?實際上,我在連續看了幾天的科技新聞之後,對時事的敏感度的確有了一點提高。只是我不滿意這樣的發展進度,或者說根本就忽視了點滴的積累。

傾聽的要訣,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實你並不知道。

所以乙個好的傾聽者,心裡就會有很多的問題。他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裡,而在別人心裡,所以他才會提問。

而乙個不好的傾聽者呢?

他的心裡沒有問題,只有答案。因為他一早就知道了別人要說什麼。他聽到別人說的,永遠都是他自己心裡想的那些東西,不斷重複不斷重複。

思維發展的三重境界

為什麼要講如何傾聽呢?因為它和思維發展的規律非常像。

佛教禪宗有一種說法,用來形容思維的不同境界。

人的思維就是這樣乙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到重新回歸簡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某件事的理解會呈現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後,又能簡單地歸納某件事情的本質。

如果人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這種螺旋深入的形式發展,那他的思維,就是一種有彈性的思維。

而這種思維的要訣,跟對話很像,就是不要太確定你知道的東西是什麼,從而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間。

所有的知識都是區域性的,找出它不夠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聽到它對的地方,卻並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說的都是錯的,才能聽到他說的對的地方在**。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區域性的知識、流淌的知識、不確定的知識,會不斷讓新的東西進來。這會不斷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這很痛苦,因為相比於固守某些絕對真理,你的思維要經歷太多的變化和不確定性。

可是,有彈性的思維,會不斷迎接這種不確定性,讓它來改變我們自己。這樣,思維發展才會快,你才會不斷發現你原來沒有發現的東西。

既然自我是關係的產物,那麼自我發展的核心問題,就從如何塑造新經驗變成了如何塑造有利於自我發展的新關係。

有時候,妨礙我們改變的,正是我們頭腦裡那個頑固的「自我概念」。

可是,如果從關係的視角來理解,你在不同關係中的自我是不一樣的,你就可以去不同的關係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你不再需要給自己貼類似「敏感內向」、「自卑」、「自信」這樣的個性標籤。你會去審視具體是什麼樣的關係,導致了你現在的行為。你也可能會去尋求另一種能讓自己表現更好的關係。

同樣,你也不會去指責別人為什麼有這麼古怪的個性,而會去理解什麼樣的關係,讓他表現出這樣的行為。這增加了自我發展的潛力,也拓展了改變的空間。

我們頭腦裡根深蒂固的自我,其實就是一種抽象化思維的產物。你有很多的關係,每一種關係裡,都有乙個自我。你把這些「自我」的個性抽象出來,就變成了你頭腦中那個固有的自我。

這種思考會增加控制感,可是也讓自我變得很穩定,很難改變。

而從關係看自我,就是一種正念思維,也就是近的思維,是把每個自我,放到具體的關係中,從每一段關係,去看自我的表現。這當然會增加改變的空間。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面。

喜歡這一節課,給自己開拓了思維,當把自己放在不同的關係角色去看待自己的表現或者行為時候,更能理解人的多樣性。當想要改變某一特點時候,其實內在渴望是改變這段關係的相處方式。

很感謝有小紅的出現,在我和小紅的親密關係中,發現了好多生活的甜蜜和美好,有他在的時候,涼白開都是甜甜的。只有跟小紅在一起的時候,我才是這樣的甜甜的、溫柔的、肉麻的、全身心放鬆的,總之,所有美好都與他相關!希望我們在這份親密關係中,找到新的自己,愛上對方,也更愛自己!相愛相伴,相互定義,相互成就!

11 03 成長日記

今日收穫 在宿舍開啟賢者模式,睡到自然醒,然後學習一會,看看書,學了一會粵語,收到小紅送的鮮花禮物,馬上要去見小紅了,好開心呀!世界是美好的,快樂無處不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個生日真的很快樂很快樂呀 感謝一路走來有你們相伴,給我那麼多的溫暖和愛 希望我們永遠心裡有火,眼裡有光 哪怕四周一片黑暗,...

10 21成長日記

應對所有疑似腦癱 cp 患兒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的目的在於 識別腦癱的診斷性特徵 確定患兒的疾病為靜止性,而非進展性或神經變性 盡可能對腦癱進行分類 表 3 這可提供基礎 的線索,可能提示相關疾病的可能性 確立 目標和優先順序 參見 腦性癱瘓的 和預後概述 關於 目標 一...

10 22 成長日記

吞嚥功能障礙患兒存在肺損傷的風險。此類患者的誤吸可能導致急性或慢性肺部疾病,而營養攝取不良可能引起生長遲滯。多種解剖和功能異常都可使機體易出現吞嚥異常,如表1所示 表 1 參見上文 吞嚥功能障礙的原因 存在吞嚥功能障礙的患兒可表現為餵養時吸吮無力 作嘔 窒息 呼吸中斷 呼吸暫停和發紺。誤吸患兒在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