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專業能力遇見了天花板,是否需要繼續學習?」問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趣。因為很多的管理者覺得自己只需要做好管理工作
至於專業的事,找專業的人就好啦!
必須要承認,管理者的專業能力不能決定乙個團隊的能力上限
決定乙個團隊能力的上限的,是管理者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管理者的其他能力:
當管理者的眼界、格局、溝通、領悟力與理解力、解題切入點和辦法、專案與實踐管理等能力遇見天花板時,
ta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效率和準確性進行調整,給與策略
同時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帶動下屬快速跟上腳步
這全依託於ta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
所以,儘管短期可以依靠招聘的辦法,僱傭專業能力過硬的人來解決眼下的問題,
但僱傭乙個人只是「取術」,而不是招募乙個夥伴長期共生和共贏,最終吃虧的其實是這種連「正心」都不存在的企業或管理者
不是所有管理者都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除了建議這部分「靠雇人解決問題」的管理者坦誠相待,要做事先做人之外
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幫助他們提公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學習誰不會?學習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嗎?」不會學習這件事,不僅表現在上學期間考試成績不佳,還會表現在具體工作的失敗。
看看以下情況是不是出現在你的工作中吧:
同樣的資料,為什麼不同人的解讀會有巨大的差距?
同樣學會了管理工具(比如okrs),為什麼有的管理者用出的效果如魚得水,有的管理者用出的效果令人嘆息?
已經驗證成果過的工作流程,為什麼換乙個管理者重複去做(當然這個管理者有調整和加戲),就從成功轉為失敗?
豪不客氣的講:導致做事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習能力弱
舉乙個例子。
在做乙個專案前,我們通常需要盡可能全面地去了解行業動態、市場動態、政策傾斜等等資訊
結合自身擅長現狀,獲取做這個專案的核心策略和量產辦法
階段性的找到合作的夥伴,定製好生產、上線等時間與推廣策略
這裡面具體要抓取那些元素,哪些必要,哪些非必要
哪些會產生風險,具體需要有多少成本,帶來什麼收益
……管理者要考慮的問題完整度遠超過上面的描述。
當真正按照正確的管理和經營辦法完成梳理後著手去做這個專案的時候,
這個專案就算不至於成爆款,也起碼會做得口碑不錯。
現實中,很多管理者的專業能力達不到去學會並掌握上面資訊的處理策略
於是在略微焦慮之下,很多管理者就會考慮暫時不做
或增加力量來做,並防著對方竊取自己的核心商業模式(其實想多了,商業模式通常是透明的)
又或者哪怕不會做,但為了業績被迫營業。
這種硬著頭皮往前走的態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但先學會如何去做再去做,不僅不會影響效率,反而會加速生產和變現效率
這才是真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何學習是對的?如何提公升學習的能力,或者說如何讓學習更有效?我們處在知識**的時代,各種學科的書籍和課程非常多。
其實學會一項知識或技能非常簡單,基本就是:
缺什麼學什麼,專注地去學,反覆學習和練習,最終達到合理地給他人講解明白
基本這個知識或技能就已經被掌握成自身能力了。
提公升學習能力的課程也非常多,主要的目的是帶著大家練習。
以後如果大家需要,我也願意去做這類的課程,對大家有幫助就好。
下圖可以清晰看到學習能力弱的具體表現:
我們由淺到深地簡單分析一下吧!
1.什麼都學——「泛而不精」
因為想要學習的內容過於龐雜,於是時間和注意力會渙散。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每乙個學習的內容在短時間內都無法達到「精湛」。
但好在如果能堅持住,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學到的本事會慢慢長進。
2. 不按順序——「夾生飯」
自己**最想學就先學**,不按順序學,導致有些地方掌握得非常熟練,有的地方學得模糊甚至沒有學到。
學習者對於這種情況往往是知道的,所以當遇見困難的時候,可能會再回去學習。
儘管這樣跳著學影響了效率,但大體上還是乙個學習的人普遍會遇見的情況。
3.只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一知半解
無論是現在所謂的碎片化學習,還是過去的考前突擊
為了應付而急於求成或隨用隨學,都會導致知識點都沒有完全理解。
有句俗語:「熊瞎子掰苞公尺——學一點忘一點」
有人可能會說:突擊的知識我不僅那時候考試過了,現在也會一點。
這個形容不錯,一點,說明沒有掌握成像呼吸一樣自如的本事。
真正學會是非常難忘的,碎片時間或突擊學習的內容的「掌握」是假象
不過是「忘記」來得快慢罷了
4. 頻繁換教材——缺乏系統
這裡指的是在學習中途還沒有通過能力檢驗,就頻繁換教材、課程甚至更換老師的錯誤學習方式。
除了學生,幾乎每個人都會在遇見困難的時候才去學習。
此刻的學習者會覺得自己不再是小白了,於是就以為自己具備了「評判」教材、課程或老師優劣的能力。
不否定,現在有很多的課程和書就是很糟粕,但能遇見這樣糟粕的情況也較為極端。
在某一學科之前,可以先看看書籍的前一兩個章節是否適合自己的水平,這個時候發現不適合而及時換,是對的。
但已經學習了幾節課、幾個章節,因為自己對這本教材或教程學得不好,一知半解
就覺得肯定不是自己的問題,一定是講課的老師的問題。
於是開始挑教程,看好幾套,哪個都看一半,學得一點不系統。
這實際反映出學習者接收資訊的能力比較差,實際該做的事情是:把概念抄十遍
5.斷章取義——固化思維,錯誤
我給一些這樣學習的人起了個簡單易懂的名字:目錄型選手
很多人看到了一些書籍或課程的目錄或大綱
就覺得理解了:
「這一定就和自己過去的經驗是同一回事!」
甚至有的人看到書名就以為自己會了,開始和別人談資論輩
結果一深入溝通,就顯出來捉襟見肘,經常顧左右而言他。
舉個例子,有本書叫《掌控習慣》,這本書真的很容易看了名字就以為自己掌握了這本書要談的能力。
但如果真的已經掌握了一些正向行為的習慣,比如健身,那為什麼還會身材走樣呢? :)
這類等級的學習能力弱,改善起來需要一段時間。
6.不練習——笨拙不熟練,甚至無能
這就是典型的眼高手低。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試,紙上談兵,最多能達到高分低能。
所以即使知識點學到了,但是基本沒有進行任何練習;
又或者不會、不願意自己製造場景或者case來實驗;
又或者瞎練之後出現錯誤,就覺得這件事就是錯的,而不是自己的實驗行為錯誤
他們大概能把學的東西講明白,但行為卻和學的背道而馳。
這種的問題比較難解決,因為經常混雜了領悟力、解讀能力、耐心、反覆練習的意志力的缺失,
甚至是意願堵塞,導致他們無法或不願指導自己具體的行為,要調整起來更為長期
7.不學習——愚昧無知
這個就是開頭說的那種管理者了。
不學習的管理者為了彌補自己專業能力的短板,往往會僱傭專業的人,並對之扒皮:
要求其學得快,做到好,做得快,同時不搶功。
而當他僱傭的人在某一時刻或者事項上也學習不夠快,賺得不夠好時
這樣不學習的管理者往往以「這個人不行」的末尾淘汰辦法把人送走。
這種以自己的「無知」來揣度別人的「未知」的行為,才是真的無知且愚昧。
這種不學習的問題轉變起來最難,也幾乎要經歷非常大的挫折,才可能有一瞬間願意去考慮學習。
你在這個塔的第幾層?
祝我們都時刻不在塔里。
管理者怎麼提公升講話能力
已故被譽為中國 當代畢昇 的兩院院士 方正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選先生,曾對研究員和公司的幹部們說 做好管理者,要具備三個起碼的條件。一就是專業技術和經驗,二是寫作的能力,三則是講話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還是在10年前,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雖然今天各種報刊雜誌 論壇講座對管理者應具備...
基層管理者必備的能力和素質
基層管理的核心是基層管理者 基層管理區別於中層管理和高層管理的特點是以執行為主 基層管理者的自身角色可以體現在學習者 模範者 建設者和培訓者四種身份上 基層管理者官不大,責任卻一點也不小。所以,並不是誰都可以當基層管理者的。一名優秀的基層管理者必須具備有相當的能力與素質,這樣才能管好團隊,為企業效力...
管理者的權利
由支配權 強制權 獎賞權構成三種權力各有適用前提和條件。管理者的權力也並不總是有效的,要多表揚 少批評 巧支配。管理者的責任 1 管理者擁有指揮他人的特權,也就負有要對下屬工作負責的額外責任。2 即 下屬在工作中出現任何問題,管理者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問題 管理者要負哪些領導責任?管理者的作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