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筆記中對語音中的措辭有所整合,非音訊的一對一校譯。
我們在沒有建立思考框架的情況下,去看待乙個人或乙個產品,都會有我們自己的原生感受。
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那麼我們的思維是混沌的,是糾結的,
並且會過於強化和放大自己所關注的某個點,
這樣不但會有強烈的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而且會在兩種偏差的作用下,
會讓你的認知存在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
因為沒有乙個框架體系來讓我們理性地看待這個人或這個產品。
結婚教練的核心方法與產品認知的方**很相像,
這裡我總結了下,大概可以分為五層,我就用洋蔥圖來剖析一下:
結合到婚姻教練的認知,則會出現如下的圖景:
處於最外層的感知層,這個就如同乙個人的表象,
比如乙個人的身材、相貌、說話的口音等等。
我們人是乙個角色化的角色,身上能看到角色化的烙印。
比如:軍人、銀行職員、公務員等等,
也比如網頁上的文字、都是受框架結構的限制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通常處於這種表象化的、角色化的接觸,
也稱之為半淺層或淺層關係;
這層以後就是乙個人的深層部分了。
資源結構層包括: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結構、精神資源等等,每個人都不一樣。
乙個人在生活的歷程中,總會在某乙個時刻,很多人處於乙個角色中,
但是隨著資源結構的不同,會慢慢地演變到不同的層次上。
到了資源結構這一層,很多姑娘就已經不會判斷了。。
如果只抓前兩層的表層資料,那麼並不能很好地把控乙個產品或理解乙個人。
所以資源結構層,才是乙個人表面與內部的分界。
在這裡講師並沒有進行逐個分析,而是將能力圈與最核心的一層,放在了一起講解:
借用查理·芒格的話:「如果你確有能力,你會非常清楚你的能力圈的邊界。若你問起,那就意味著你已經在圈外了。」
有一次,乙個朝聖奧馬哈的投資者向股神巴菲特提出問題:
「乙個人怎樣計算出自己的能力圈?」,這個問題,讓在場很多投資者都笑了。
沃倫·巴菲特當時的回答是:「我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圈邊界,
但對其他人實在沒有什麼建議,每個人都有必要意識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識。」
從上述中的言語中,或許我們能夠得到答案,
通常這個能力圈不僅僅包括個人的專業知識、技能,所能呼叫的一切資源等等,
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你應該清晰地知道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界線到底在**!
用**先生的說法,叫「沒有邊界的能力就不是真正的能力」。
第五層,就是乙個人的核心。
也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他對「我為什麼而存在」到底是怎麼感知的。
通俗來說,也就是乙個人的價值取向,乙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存在感之於人,就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推動行動的開關。
你觀察乙個動物,它的狀態,它的情緒,就是它的生存需求是否被滿足。
乙個人為什麼奔波,焦躁,不安,機關算盡,上躥下跳?因為還沒有被滿足。
但是,每個人要的存在感又是不一樣的。
就像生存驅動動物奔波撕咬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和不安,
也驅動男人和女人思前想後,廢寢忘食,找人找事找錢,滿足自己的存在感。
如果有一天,他的存在感被滿足了,能力圈就不會在擴充了。
就好像好多女人結婚了就不化妝了一樣,男人滿足了就不奮鬥了一樣。
因為擴充能力圈是很痛苦的,就像獅子為了吃飯去追殺水牛,其實獅子挨打也很痛啊。
同樣,人在拓展自己能力圈的時候,會逃脫你的舒適區,同樣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大冬天,早上起床的時候,逃脫被窩的舒適區,內心的百感交集,感同身受啊。
以上就是用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指導怎麼一層一層地觀察和分析乙個人。
歸納的不足之處,還希望各位見諒。
梁寧《產品思維》之15迭代
判斷產品經理水平的依據 第乙個產品版本能不能設計得功能簡單 直指人心。產品複雜是因為產品經理的不自信,只能從附加功能中找心理安慰。產品設計應該找到核心,小步快迭代,而不是憋大招。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核心的部分先放出來,不斷優化 小範圍試錯,一點點地加!為什麼要把迭代作為專門的一節課來講?簡單粗暴的...
梁寧《產品思維》之12設計產品的場景
為什麼經常提到場景?場景本身就是產品的一部分!你脫離了場景談產品,就好比你給了乙個女孩一件很漂亮的晚禮服,東西很美,女生也很喜歡,但是無處安放啊!咱們都知道杰奎琳是美國歷史上最優雅的 夫人,她有一句名言 我知道我不管做什麼事,都不如我把衣服穿得好更重要。如果杰奎琳脫離了出國訪問的儀仗隊背景,或者脫離...
梁寧《產品思維》之23衡量創新
為什麼要將創新模式單做乙個模組?因為沒有創新的產品,根本不應該去做。我們為什麼要做產品?為了幫別人 幫自己。如果市場上已經有了同類產品,使用者已經用得很好,如果你還做一樣的產品,這不是為了使用者,只是因為你不服或者心存僥倖。使用者為什麼還需要你?這個產品真的能幫助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嗎?很難。我很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