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案例都是利用了設計心理學來進行有利的行為引導,在設計的角度看來那是極好的,那就是設計行為學應用案例之一。設計行為學是指利用人的心理「缺陷」或人性的弱點通過設計乙個程式來達到某一目的,(我自己杜撰的,非正式定義這個概念)。今天討論的是行為設計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其中有三個很重要的概念:人的心理,人的行為、程式設計和網際網路。簡單的說。如何設計乙個好的程式能夠讓使用者最大化的使用起來?哎媽呀,我面對的似乎是乙個全網際網路行業都在面對的乙個終極難題:怎麼讓使用者對我的應用如痴如醉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之後大喊我還要?
我的答案是,哥,你真想多了,哥也沒招啊,但是還有有一些套路的,我要開始了,而且還使勁敲黑板,看這裡!
先明確一下我們的目的,我要下定義了,而且使勁敲了黑板:
利用使用者的心理去設計產品(程式)通過網際網路(營銷傳播)以吸引到更多的使用者來用我們的程式來(玩玩玩、買買買、用用用)。
再明確一下達到目的之前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說一下這些必要不充分的條件,使用者想不想用,也就是提高使用者想用、意願的概率比較難,也就是需求的把握準不准,除了那些最剛硬的需求外,最好是驗證方法不停的試錯,所以說還是簡化流程,提公升使用者體驗。把產品做好,誰願意拒絕人世間的那些美好呢?
如果目的和條件都達到了,也就是使用者也很想用,你設計的也非常好,剛好也做到了精準且適時的提醒,是不是就可以讓使用者如痴如醉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之後大喊我還要?有可能啊,那就是品牌了。品牌就有這種效應且有品牌溢價:一樣的東西就是比別家貴。為什麼?它培養了你的消費、使用的習慣。所以那些設計可以培養使用者的習慣呢?
但是最後我只想說一句:套路,都是套路。看我下篇推送怎麼批判它!
在產品設計中,搜尋和篩選功能的異同
本文作者將從使用者訴求 資訊層級 介面表現三個層次上,試圖對搜尋和篩選兩者的邊界進行釐清,並分別給出一些設計切入點。一次設計評審會上,作為設計師的我們和研發方針對 搜尋和篩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這一問題產生了認知差異。核心分歧點在於 研發哥哥認為從資料層面來講,搜尋和篩選是一回事。而從使用者的感知來看...
產品 產品設計 美工線的設計
美工線從作用上來看,有裝飾類 產品設計結構類 兩個塑件為了避免參差不平 模具工藝類。1 美觀加美工線 如要噴雙色漆,兩種顏色分界線用美工線分界,也為噴漆時遮罩治具方便。2 模具加美工線 模具製作及成型公差,上下蓋配合容易有斷差,往往設計美工線使配合斷差變的不明顯。因此產品側孔模具需要跑滑塊,滑塊位置...
Google Map 在產品中的應用
一 呼叫google map api 無法出現周邊生活設施 當我們使用google api 提供的方法,將google map 載入到自己的html表單中。此時在地圖上只能看見目標地點,並不能看見目標地點的周邊生活設定,比如周邊的銀行 學校 超市等。此功能google未提供在api中直接呼叫。截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