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吳軍看來,一所好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1.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2.它是乙個研究中心;3.它是乙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4、它是年輕人的家。但現在在中國,這樣的大學是鳳毛麟角的。
俞敏洪認為中國的教育應該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面向未來的人才。
書中有提到作者本人和他兄弟以及他的孩子前後兩代人選擇的不同的道路。他和弟弟讀書越到後面,和他們一起接受教育的人越少。到了博士畢業後,和他們一樣還能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少,所以他們能夠跑得更遠。他們在接受教育、選擇專業時,不得不考慮未來的生計問題。但作者在教育孩子時,是由著孩子們的興趣,學習和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自己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現在對於大學生們來說讀大學真的只是平台,當我們畢業後,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是哪條路,我們畢業後的工作不一定和我們讀的專業有關,所以讀大學時選擇專業就應該按照自己的興趣來,畢竟這是我們青春年華的時候,做我們真正想在這個時候做的事。我記得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就聽周圍無數人在抱怨不想來這所學校,是被父母逼著來的,當時我沒說話,因為從大家的話語中知道好像只有我是自願。
從書中了解現在大部分亞洲人是要選擇讀大學,而且是好大學的,因為他們覺得大學的學位是進入或者維持在較高社會階層唯一的辦法,同時也是獲得體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在德、法、意人的眼裡,上大學只是某些職業必不可少的途徑,但並非所有職業都需要上大學。在美國,上大學的比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高。所以,東西方之間在對大學教育的看法上存在乙個非常大的差異。
在幾千年來,一所大學能否傳授這些大行之道,乙個學生能否學到它們,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現在,大學教育的有乙個目的是獲得良知。社會責任感不斷的讓他們不斷地為建造乙個公平、文明、和進步的社會而奮鬥。社會責任感強的人往往會比那些單純成績好的人更容易成為社會精英。
學生理想的大學需要給每乙個學生乙個自由發展的空間,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學習和做研究的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程教育,給本科學生提供必要做科研的條件。但這樣的大學在現在還是挺難辦到的。
讀《大學之路》有感
一直喜歡吳軍的書,那些樸實的文字間閃耀著智慧型的光芒,給了自己諸多的提點和引導。早早預定了他的新書 大學之路 這兩天花時間翻了一遍,與以往的那種字裡行間深深的欣喜不同,這本書頗有厚重之感,幾乎是在一種尋求解脫的狀態中完成了上下兩冊的閱讀。大學之路 從高等教育談起,介紹了大學的起源,以及大學理念的發展...
讀別人的大學有感
剛才看到乙個女程式媛的文章 我的大學 好像是三年制的,我的大學讀了五年,荒廢了五年,比人兩年學到的東西,在我看來是那麼的不可能。知道現在都研二了,還是什麼都不會。一天天的瞎混日子。怎麼能這樣呢?看來我給家裡人丟臉了,我沒有學成歸來。沒有成為家人的驕傲。部落格說好的要更新,到現在都沒有做。不能抱怨了,...
讀大學師生關係有感
讀大學師生關係有感 同鄒欣老師一樣我也認為師生關係應該是健身教練與健身學員得關係,老師是健身教練,但學生不一定都是健身學員,就比如乙個喜歡物理得的人陰差陽錯的報到了計算機班,這時候即使教計算機的老師教在好對於那位喜歡物理也沒用,因為他對計算機沒興趣,這樣那位教計算機老師課堂在有趣,教的多好,恐怕也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