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比較複雜的,它包含的東西比較多,認真討論估計能寫幾萬字。如果是專業研究,我看能寫一本書了。這裡打算根據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工作經驗,談一下要點問題,均屬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跟前段時間跟朋友們聊招聘有關。因為技術招聘除了考察人的協作精神和工作態度,一大目標便是判斷人的技術能力和實際水平。在這件事情上多做觀察、思考是很有意義的。
對於考察人的技術等級,學界是有認真的研究的。參見:德雷福斯模型解說。
德雷福斯模型把人的技能水平,分成5級:新手、高階新手、勝任者、精通者、專家。
對不同技能等級的認定是這樣的:
這個是理論上的研究,實踐中比較缺乏操作性,難以迅速的判定應聘者的實際情況。不信你開啟收進來的大把簡歷,剛畢業的學生,每個技能名詞上面都是一堆堆的「精通」 – 你相信麼?但它可以當成乙個職業技能等級判定的參照標準。
於是乎,各家企業開啟了各種「筆試」、「機試」,多輪面試,並且嚴格要求學歷以及出身院校,試圖以此過濾掉不合意的應徵者,留下合格的人選。它當然是可行的,但是效果一般,而且容易出錯,錯失有思想有水平的人。不然也不會催生出各類「推薦式」的招聘。看重學歷、學校當然也有其優點:它是快速過濾的手段,畢竟能考上好學校的人智商不會太差吧。但在大數字公司的一朋友說,公司裡面還有初中畢業,一直精研安全領域的人,技術能力也是十分出色。如果嚴苛對待背景,這些人就會錯過了。因為人的生活多種多樣,有各種歷史的背景因素影響經歷。而部分人的經歷,就是跟一些人不同的,可是不妨礙他們同樣可以變得優秀。招聘,實際上是建立信任關係。如果有充足的資訊證明,應聘者足夠優秀,這就夠了。條條框框只是輔助手段,並不是目的。
任正非的洞察力一流
推薦式的招聘實際要靠譜的多,因為人很容易了解熟悉的人的水平。這是靠推薦者的信用背書。人平時溝通時說什麼話,日常看什麼書,關注哪些領域,琢磨過啥問題,哪些東西很熟,這個經常聊的熟人往往都知道。可是,這類招聘侷限性也很大:面窄、靠機緣。靠推薦能招幾個好手啊?好手往往是各家爭搶的物件,視窗期有限,基本不會缺工作的。
說了一圈,還是要在技能水準判定上有更高效率的辦法,招進合適的人來。
回到開頭的德雷福斯模型,既然人的技能是分級的,那麼對待不同的職位要求,也應該側重不同的考察角度。如果千篇一律的走招聘流程,就容易出問題了。比如你明明要找的是「精通者」,可上來就讓人一堆筆試、機試,這是不合適的。對方會十分的厭煩。體現高水平技術能力的並不在默寫什麼「字串演算法」那裡。這反倒是剛畢業的人佔便宜,因為才學過不久,印象深。不信你讓工作10年的人跟計算機專業應屆生比比寫排序演算法,真未必能贏。但是這並不重要 – 你幹活不看手冊不查文件嗎?聰明人從不死記硬背。重要的地方在於對問題域的準確、深刻的理解,對各類技術優劣點、各種條件平衡的評判和把握。
對待初階新人,應著重考察的是基本功是否紮實,專業成績是否優秀。更重要的,是他對職業的熱情,學習能力和研究精神。某類人要說起技術來,滔滔不絕,兩眼放光,充滿熱情,對未知的、新生的各類概念、技術非常好奇,這種人想差都難。因為他會自我驅動,不用督促,自己就鑽研前進。反之,覺得這個職業待遇高,只是想混飯吃的人,很少走得長遠。這類初階新人以畢業生、工作年限少者為多。測試考核,可以筆試檢視其對基礎概念的理解是否準確,知識領域的大致範圍。甚至,布置乙個有點挑戰性的小任務,讓他嘗試解決,說明思路。
業界的開發思想也是在不斷變化,工具鏈一直在革新。聰明的人不用蠻力,而愛用工具提公升效率,喜歡自動化操作解放人力。要檢視人用什麼開發工具鏈,用什麼開發環境,解釋下為什麼?好的開發者會及時注意新出現的工具,挖掘它能解決什麼問題,並嘗試吸收,解決自己的需求。如果沒有這個思想意識,工作效率就會打折扣了。因為你會落後行業發展水平。人善於自我反省,則會催動自我糾正,這正是精通者的特徵。參考:優秀的開發者為什麼要學習研究新的程式語言?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重頭戲,也是企業招聘人的主因。人要善於解決實際問題,而且,要學會聰明的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看思路,看手段,看是否有創造性,這是真正考驗人能力的地方。好的開發者,會考慮很多可能選項,預估各種優劣,給出乙個較優的方案。 遇到難題,會用各種方法嘗試。經驗豐富的人,常常會使用技術的組合手段來處理難題,而不是乙個語言乙個工具到處用。所以,要檢視下過往的專案經歷遇到的問題、困難,是如何解決的,思路如何。一些公司據說不招聘不會用谷歌的工程師。谷歌打不開?嘿嘿,這就是你要克服的困難啊。這你都解決不了,還做什麼研發。谷歌是人類最全、最新知識的總索引,充分利用事半功倍。
考察知識的深度、廣度,對重要領域的概念是否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從各類工作經驗中得到的認知。問問他看過什麼書,研究過什麼東西。說白了,知道的東西是否多。一些公司很喜歡用checklist模式來考核,列一堆領域的知識點、概念,問人懂不懂,知道就是水平好,不懂就是水平差。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人的工作過程是獨立的,一些事情如果沒有工作機會去接觸並解決,那麼一些冷僻的問題就永遠都碰不上。當然也就不知道。但你能說沒做過就一定做不好麼?
另外,人的技能樹,其實也是「犬牙交錯、參差不齊」的。什麼意思?技術領域非常的廣闊,你真的沒辦法每個領域都很精通,實際上是這個做的多,懂的多,那個用的少,知道的少。這個時候,應看具體知識領域,是哪一類。它是否需要複雜的、難度較高的背景。門檻高的技術,需要的配套技能多得多,比如ai、機器學習。而一般產品應用領域則不然,了解核心概念、設計意圖,看著手冊、最佳實踐,也就能上手了。這個暫時不會,實際無關緊要的,工作一段學的認真點就會了。但是門檻高的領域,就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了。這是本質的差別。
我曾看見某公司放出的職員技能樹,包羅永珍,幾乎一切it領域的知識技能都在裡面了,還聲稱要求「全部精通」。我不知道它如何定義的「精通」,如果按德雷福斯模型的定義,能做到的那是神,不是人類。這個純屬吹牛皮,我壓根就不信。如果真有這樣的人,出來讓我膜拜下。因為每個稍大點的領域,都足夠讓你鑽研一輩子,因為它們也在迅速發展呀。業內流傳「全棧工程師」的說法,鼓吹自己是全棧的人經常是前端工程師。而研究後端工作領域的技術高手經常鄙視這類人:真以為會點node.js就能解決一堆後端的事務了麼?我也懂一些前端,也能號稱「全棧」,但在不同領域的專業性是什麼水準,自己明白的很。前端要解決的事情也有很多複雜性。全棧實際是反專業化的,是人力資源稀缺時候的低成本選擇。
更高一層,則是考察人本身了。人的視野夠廣闊麼?其它領域的知識有了解嗎?一些問題的解答並不在問題域本身,而是在外面的領域。所謂「功夫在詩外」。公司講求團隊協作,總要面臨不同的分工合作問題。比如產品、運營的人提需求,可以換位思考嗎?合作意識強麼?誰也不想招個刺頭進來吧?把團隊的氣氛和人際關係搞的一團糟,大家做事都不痛快、不順心,又如何安心做好工作?最終只能讓團隊工作效率下降,甚至瓦解。
要說專家,實際上有研究者認為是需要刻意練習+充分實踐才能功成。並不是每個人經過足夠的工作年限,都自動成為專家。有的人工作10年,可能後面9年都在重複第一年的工作任務,毫無改進。而職業上的訓練機會,又跟大環境乃至運氣息息相關,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緣的。但是把個人的職業技能做到勝任乃至精通,則是完全可行的,這只需要認真和勤奮,工作態度問題。
識別人臉的技術及流程
得益於移動裝置和數碼攝像的高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突飛猛進,已經成為多項產品的主要應用支撐或重要配置。今天就把人臉識別的基本概念,以及識別人臉的技術及流程給大家介紹下,讓大家對人臉識別有乙個綜合的認識。人臉識別是一種依據人的面部特徵,自動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我們所說的人臉識別是基於光學...
耐克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技術在樓宇對講領域的應用
對於小區住戶,目前絕大多數樓宇對講系統所採用都是刷卡開鎖的方式,小區住戶一般都會配置相應的id卡,使用id卡進行門禁開鎖。但是刷卡開鎖存在較大的使用不便和安全隱患 首先使用者很容易丟失或會忘記攜帶自己的id卡,這樣就會給住戶進出小區會帶來不便 其次這種id卡很容易複製帶來安全隱患,一旦使用者的id卡...
如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文摘自如何高效學習一書。首先介紹一種閱讀方法,指讀法。在讀書時,你的眼睛不會總是停留在書上的某個地方,眼睛會不斷地運動,這會降低閱讀速度。使用手指會讓眼睛停留在你要閱讀的地方,這樣簡單的辦法也會提高你的閱讀速度。指讀法的好處還能通過調整手指移動的速度來控制閱讀的速度。快讀閱讀不僅僅是讀的快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