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價高技術難 摺疊屏手機是偽需求?

2021-09-12 01:58:40 字數 1962 閱讀 7736

記者 馬婧

華為發布的首款5g摺疊屏手機給2019 mwc(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也稱巴展)引燃了一波「高潮」,也帶動了柔性屏企業股價的**,京東方、維信諾2月24日股價漲幅分別為9.97%和5.21%。

目前,三星、華為發布的摺疊屏手機售價過萬,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24日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張柔宇、三星、華為三款摺疊屏手機引數對比圖,並寫道「作為好產品,當然最終都要回歸一點,就是讓使用者買得到,買得起,用得好」。售價高昂的摺疊屏手機會不會有人買賬,摺疊屏手機背後究竟有哪些技術難點?

螢幕可外折10萬次,能用3年

2月24日,華為在巴塞隆拿發布的首款5g摺疊屏手機mate x,售價2299歐元(約1.75萬元),採用外翻設計,兼具手機和平板兩種形態。閉合後是6.6英吋大屏手機,展開後是8英吋平板,厚度為5.4公釐。

據華為介紹,mate x採用「鷹翼式」摺疊設計,該設計的關鍵之處在於採用了鉸鏈創新技術,鉸鏈系統能無縫支撐螢幕及摺疊,展開後無痕,閉合時緊密無縫。

此前的2月21日,三星在舊金山發布了首款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售價1980美元。三星的摺疊屏手機採用了內折的方式,摺疊狀態下是4.6英吋小屏手機,展開後螢幕變成7.3英吋。不過,三星此次發布的摺疊屏手機並不是5g版本。

事實上,摺疊屏手機已經熱鬧了一段時間。去年11月,柔宇科技曾發布了一款flexpai柔派的摺疊屏手機。

維信諾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柔性螢幕有非常多的技術挑戰,其中乙個難點是螢幕在摺疊時會受到應力作用,需要通過中性層設計來平衡應力,保證顯示功能,這個設計是最難的。另乙個難點是摺疊屏對薄膜封裝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介紹,摺疊屏手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由**商提供柔性屏,安裝到手機上就行了。「因為螢幕彎曲之後每一層的半徑不一樣,長度會有差別,會發生一些變化。華為的技術方案可以保證摺疊把變化的長度『吃掉』」。他說,華為在摺疊結構上投入了三年的研究時間。

維信諾相關人士稱,目前柔性屏產品可實現外折10萬次的使用壽命,按每天摺疊100次計算,至少可使用3年。未來,技術方案需要不斷迭代,將持續提公升螢幕的使用壽命以及可靠性能。

量產難?華為稱月產達10萬台

摺疊屏手機帶來顛覆式體驗的同時,量產情況如何也備受關注。群智諮詢預計,2023年全球可折疊智慧型終端的銷售量約90萬部,2023年終端銷售量為185萬部。

何剛透露預計mate x的月產能可以達到10萬台以上。

招商**分析師方競稱,摺疊屏手機需要更好的可靠性,成本也在急劇增加,「很多元器件也都要做雙份,比如說電池等。**短時間內很難降下來。所以,如果要大規模放量,比如說一年賣四五千萬台,基本上不太現實。據我們前期產業鏈調研,三星的規劃是70萬台,華為在20萬台。華為對外稱月產能達10萬台,超出了市場預期。」

何剛告訴**,華為已經做了很多測試,目前沒看到太大的適配問題,比如開啟某個門戶**,完全是平板的使用體驗。

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偽需求?

近年來,手機行業進入創新瓶頸期,摺疊屏手機的出現引發了外界的關注。從目前發布的兩款摺疊屏手機來看,售價均超過1萬元,摺疊屏手機帶來的使用體驗值不值這個價錢?

維信諾相關人士認為,摺疊屏能夠兼顧大螢幕和便攜性,具有巨大市場需求。從當前幾大主流手機廠商品牌可以看出,摺疊屏手機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流,可穿戴裝置也將逐步搭載柔性螢幕。

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聲音。oppo副總裁沈義人告訴**,來巴展前,最終決定「拿掉」摺疊屏手機。原因很簡單,他認為樣機拿在手裡,並沒有達到真正成熟商業化產品的要求。沈義人說,大家覺得現在摺疊屏可能是乙個概念,從本質上看,它更像乙個翻蓋手機。「我們的理解是摺疊屏、柔性屏技術給手機帶來形態上的變化。」

市場上也開始討論摺疊屏手機到底是不是偽需求。招商**分析師方競告訴記者,摺疊屏手機肯定有市場需求,對於商務人士而言,可以隨時展開手機閱讀、辦公。但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應用場景還不明確,再加上高售價,所以沒有明顯的需求。

書評 《軟體創新之路 衝破高技術營造的牢籠》

軟體創新之路 衝破高技術營造的牢籠 alan cooper 電子工業出版社 慕名拜讀這本書,總體有點失望。全書以一系列疑問作為開始,這些問題體現出本書的內容深度與行文風格。書不厚,非技術類。作者主要描寫了他對軟體設計的思考,核心思想就是程式設計師設計軟體時需要多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思考。雖然軟體介面是...

如何提高技術和需求評審的成效

在產品或者專案實施過程中,很多重要的里程牌需要進行評審,重大的技術選型決策 重要的需求確認工作,都需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評審工作。評審會的目的是對重要事件和方案進行分析和決策,但是很多評審會往往流於形式,完全是走過場,我認為主要原因有 1 職責不清 由於工作分工和職責不同,評審會的評審員,對於技術負責...

如何成為一門領域的專家 提高技術

了解業務,做什麼,核心是什麼 有哪些輸入,輸出,結構是不是合理?實際運用,有多少人用,能不能滿足需求?分析架構對不對?10個人用,不用考慮1000人的負荷拿實踐找理論 我們現在做,缺乏理論依據 讓理論支撐我們的架構,學習理論的優缺點,怎麼去改進?理論總結的東西,是不是符合我們的業務 往正規開發走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