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總結多數是以年度分割,但是其實如果按照階段來進行劃分會更加合理,加之從阿里雲到小贏都沒有做過正式的總結,所以就有了這篇跨越一年的總結。
從17年初到現在,對於我來說是很折騰的一年,也是我辯證的去思考驗證「到底要什麼,到底不要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重要時光。
五月的時候在職業上的思考一文中,我記錄了一些觀點,經過再三考慮,決定離開小贏,並拒絕了老闆加入風頭正火的鏈方向子公司的好意,尋找更合適的土壤去生長。
在休息了乙個月後,回顧這一大段職業歷程,感覺其實還是收益良多,從純粹的前端技術專家轉向技術tl、團隊負責人,不單單是職責上的變化,更多的還有性格上的磨礪和做事方法的改變。
相比離開阿里雲更多是因為 「work-life balance」。在小贏簽完期權,內部頻繁傳來「利好」訊息、團隊人員擴充順利的時刻離開,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今年年初的團隊合併;是因為簡化技術棧;還是因為要被迫剝離掉一些業務型別。
我認為這些只是表面問題。
更深一層的體現是多數人(包括核心)對於前端職能的看法依舊是幾年前的只處理頁面相關事務的崗位,並且教育成本很高,甚至幾乎不可能進行改變。
技術部門整體在成長過程中忽略了對體驗的標準化建設,對於元件建設的認識有很大分歧,限定了前端跨端的發展、也限制了對使用者體驗介面部分的技術投入,所以某個角度來看,ued部門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這點阿里做的很好。
前端、後端、客戶端三端合併,前端基本基本失去了提供 node 接入層的可能性(同樣缺乏支援良好的api gateway),node 的使用基本只能在日常構建、持續整合中的膠水工具中使用。在大量使用 spa 架構的產品狀況下,提供同構 ssr 基本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頁面效能嚴重受限於 cdn 質量,交付效率嚴重受制於 api provider。
從管理成本來講,看似簡化了團隊架構,減少了心智負擔,但是長期來看,卻損失了難以彌補的使用者體驗,及其改進和創新的可能性:
對於我個人而言,這也是再一次經歷大量零到一的基礎改造搭建,卻受限於環境無法經歷一到十的過程,十到百的困境。
正如之前五月網誌中提到的一些看法,我個人需要的是:
有技術品牌建設、技術文化營造的環境。
在業務裡選擇合適的技術,然後用發展的技術去挑戰已有設計,改善體驗,才能做到不斷挑戰和更新自己,讓工作中總是充滿激情。
聊完了問題,回顧一下這段時間的成長。
個人覺得做的還不錯有:
人員建設
文化建設
不足的地方:
不得不說,純前端方向成長並不多,屈指可數的幾點吧:
但是泛前端和服務端領域就多了:
簡單來說,乙個網際網路團隊的技術基礎設施差不多都能順利搭建並維護起來了。
除此之外呢:
收拾工位的時候看到了之前定製的手托刻字,希望依舊能夠「砥礪前行,不忘初心」。
–eof
ACM一年的歷程
去年這時候,我還在為即將到來的新生賽煩惱,或是大家的期望太高,又或者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我一直在擔心自己會不會獲得不了乙個好的成績。雖然最後成績還過得去,但是那段日子真壓力挺大的。以上都是廢話 不是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走上了這條道路。一開始似是因為老師和學長學姐的宣傳介紹,好像打acm的都挺厲害的,...
程式設計一年的總結
我現在高二了 我從高一開始接觸程式設計。現在已經一年了,這一年中,伴隨我度過了有快樂,也有悲傷,還有很多時候的迷茫,不知所措!回想這一年,我並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的將一樣學好,學了很多,但沒有一樣能算得上學好。我曉得我翻犯的學程式設計的大忌 不專一。現在想來還是很後悔,我希望能總結一下,以便在下一年有個...
工作一年總結
不知不覺從學校畢業已經一年了,這一年我經歷了從沒有一點工作經驗的菜鳥到現在基本適應了軟體開發的崗位,感謝公司和李總監給我這個機會,感謝幫助過得我的同事們和主管還有我的朋友們和家人。實習的四個月可以說是在煎熬中度過的。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從沒有接觸過linux,不會寫makefile,不會shell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