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解說:「視」、「觀」、「察」這三字都有「看」的意思,但在這裡具體所指不同。「視」是就當前能看到的事物而言,「觀」是就以往、過去的事物而言,「察」是就事物的內質、本性而言。
相對應的,「以」是指人的當前的言行;「由」是指導致此人當前言行的原因,這是就外在因素而言;「安」是指此人以什麼樣的用心和目的,導致了當前的言行,這是就內在因素而言。
那麼,「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何判斷乙個人的好壞,既要看他當前的言行,又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還要看他的實際用心和目的是什麼。 「廋」,是隱藏、隱匿的意思。
孔子重複兩次「人焉廋哉」,是為了加重語氣,強調這三種方法,在對人作評判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義: 孔子說:「要客觀綜合的評判乙個人,首先要看他當前言行的好壞,其次要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他當前的言行,第三要看他的用心和出發點是否純良。如果用這三種方法來考察乙個人的話,那此人還有什麼可隱藏和掩飾的呢?也就可以給此人作評判了。」 小結: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是孔子給出的,從「現在」與「過去」、「外在」 與「內在」的雙重角度,綜合判斷乙個人善惡好壞的三條重要的途徑和方法。
如何評判乙個人,最直接的,就是先以平時都能看得到的日常言行來進行判斷。如果乙個人平時的言行,看起來很好,或是很壞,姑且留下乙個初步印象,但還不能下結論。
第二步,要看是什麼外在因素導致了此人當前的言行。這種外因,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這就出現了四種情況:其一,好的外因,導致了好的言行,也就是一貫的好;其二,壞的外因,導致了壞的言行,也就是一貫的壞;其三,好的外因,導致了壞的言行;其四,壞的外因,導致了好的言行。到此,更不能輕易下結論了。
第三步,要考察此人的用心和目的是什麼。也就是說,是什麼內在因素導致了此人當前的言行。當然,「內因」也分為「好」與「壞」兩種。
經過上面三個步驟的考察,就可以對乙個人進行評判了。照此標準,就會出現八種的情況:
第一種,此人言行一貫的好,用心也好,表裡如一,那麼就可以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二種,此人言行看上去是一貫的好,但他可能是出於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在別有用心的偽裝自己,所以不能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三種,此人言行一貫的不好,用心也不好,那麼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好人;
第四種,此人言行看上去是一貫的不好,但可能是由於習氣所致,其內心並不一定有什麼壞的想法和目的,那麼也不能判定此人就是壞人。
第五種,此人為了真心改邪歸正,改變了不好的過去,成就了當前好的言行,那麼可以判定此人還是好人。
第六種,此人是別有用心的,以「改邪歸正」來偽裝自己,刻意改變不好的過去,詐現出當前好的言行,以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那麼就不能判定此人是好人。
第七種,此人自甘墮落,將好的過去,退變成當前不好的言行,那麼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好人。
第八種,此人內心還存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但由於不好的外在因素,迫使他形成了當前不好的言行,那麼也不能判定此人就是壞人。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讓我們始終有勇氣特立獨行。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將記憶自拔於困頓的泥沼,將希望播撒於每一寸光陰!生活縱有千千結,還是要繼續下去,時光就是如此的公平。最近總是陷入乙個又乙個的糾結,乙個又乙個的心塞。生活彷彿陷入了恍若隔世的噩夢中,而自己就是噩夢中的小丑一樣,只...
java結果輸出,知其所以然
輸出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一public class parenttest static public class childrentest extends parenttest stati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二 true or f...
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
這是乙個樹狀的知識結構,越往上層走,需要記憶的節點就越少。所謂觸類旁通者,其實便是因為他擅長去理解解法背後的更具一般性的東西。所以我還有乙個習慣,就是看到美妙的證明和解法總是會去一遍又一遍的去反覆揣摩,試圖理解想出這個證明的人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有沒有什麼一般性的方法可循,很多時候,在這樣揣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