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連線與無連線
tcp要求系統資源較多,udp較少;
udp程式結構較簡單
流模式(tcp)與資料報模式(udp);
tcp保證資料正確性,udp可能丟包
tcp保證資料順序,udp不保證
面向資料報方式
網路資料大多為短訊息
擁有大量client
對資料安全性無特殊要求
網路負擔非常重,但對響應速度要求高
socket()的引數不同
udp server不需要呼叫listen和accept
udp收發資料用sendto/recvfrom函式
tcp:位址資訊在connect/accept時確定
udp:shutdown函式無效
tcp程式設計的伺服器端一般步驟是:
建立乙個socket,用函式socket();
設定socket屬性,用函式setsockopt(); * 可選
繫結ip位址、埠等資訊到socket上,用函式bind();
開啟監聽,用函式listen();
接收客戶端上來的連線,用函式accept();
收發資料,用函式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關閉網路連線;
關閉監聽;
建立乙個socket,用函式socket();
設定socket屬性,用函式setsockopt();* 可選
繫結ip位址、埠等資訊到socket上,用函式bind();* 可選
設定要連線的對方的ip位址和埠等屬性;
連線伺服器,用函式connect();
收發資料,用函式send()和recv(),或者read()和write();
關閉網路連線;
udp服務端一般步驟是:
建立乙個socket,用函式socket();
設定socket屬性,用函式setsockopt();* 可選
繫結ip位址、埠等資訊到socket上,用函式bind();
迴圈接收資料,用函式recvfrom();
關閉網路連線;
udp程式設計的客戶端一般步驟是:
建立乙個socket,用函式socket();
設定socket屬性,用函式setsockopt();* 可選
繫結ip位址、埠等資訊到socket上,用函式bind();* 可選
設定對方的ip位址和埠等屬性;
傳送資料,用函式sendto();
關閉網路連線;
tcp和udp是osi模型中的運輸層中的協議。tcp提供可靠的通訊傳輸,而udp則常被用於讓廣播和細節控制交給應用的通訊傳輸。
udp補充:udp不提供複雜的控制機制,利用ip提供面向無連線的通訊服務。並且它是將應用程式發來的資料在收到的那一刻,立刻按照原樣傳送到網路上的一種機制。即使是出現網路擁堵的情況下,udp也無法進行流量控制等避免網路擁塞的行為。此外,傳輸途中如果出現了丟包,udp也不負責重發。甚至當出現包的到達順序亂掉時也沒有糾正的功能。如果需要這些細節控制,那麼不得不交給由採用udp應用程式去處理。換句話說,udp將部分控制轉移到應用程式去處理,自己卻只提供作為傳輸層協議的最基本功能。udp有點類似於使用者說什麼聽什麼的機制,但是需要使用者充分考慮好上層協議型別並製作相應的應用程式。
tcp補充:tcp面向連線(如打**要先撥號建立連線);udp是無連線的,即傳送資料之前不需要建立連線tcp充分實現了資料傳輸時各種控制功能,可以進行丟包的重發控制,還可以對次序亂掉的包進行順序控制。而這些在udp中都沒有。此外,tcp作為一種面向有連線的協議,只有在確認通訊端存在時才會傳送資料,從而可以控制通訊流量的浪費。tcp通過檢驗、序列號、確認應答、重發控制、連線管理以及視窗控制等機制實現可靠性傳輸。
tcp提供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通過tcp連線傳送的資料,無差錯,不丟失,不重複,且按序到達;udp盡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 證可靠交付
每一條tcp連線只能是點到點的;udp支援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互動通訊
tcp首部開銷20位元組;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個位元組
tcp的邏輯通訊通道是全雙工的可靠通道,udp則是不可靠通道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讓我們始終有勇氣特立獨行。不溫不火,不疾不徐。將記憶自拔於困頓的泥沼,將希望播撒於每一寸光陰!生活縱有千千結,還是要繼續下去,時光就是如此的公平。最近總是陷入乙個又乙個的糾結,乙個又乙個的心塞。生活彷彿陷入了恍若隔世的噩夢中,而自己就是噩夢中的小丑一樣,只...
java結果輸出,知其所以然
輸出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一public class parenttest static public class childrentest extends parenttest stati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string args 二 true or f...
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
這是乙個樹狀的知識結構,越往上層走,需要記憶的節點就越少。所謂觸類旁通者,其實便是因為他擅長去理解解法背後的更具一般性的東西。所以我還有乙個習慣,就是看到美妙的證明和解法總是會去一遍又一遍的去反覆揣摩,試圖理解想出這個證明的人到底是怎麼想出來的,有沒有什麼一般性的方法可循,很多時候,在這樣揣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