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考慮的是最終需要什麼,最終我們要提供的呼叫介面是什麼,我們所直接需要的某個有價值的,直接存在的,直接可以接觸的結構是什麼,而不是它所依據的原理是什麼,不是它的具體構造過程或者構造方法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在程式中完全不需要內建map這一結構,因為它可以通過列表等結構組合構建出來,但是很顯然,map這一概念的直接存在對我們來說是方便的,是經濟的,是有效的。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並不需要考慮它是採用list實現還是採用set實現,或者任何它本身的構造結構。這一概念在我們的思想中成為某種原子化的東西。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構建哪些概念,才能夠最方便的基於這些概念應對萬千應用系統的開發呢。 這是我們需要在結構空間作出探索的。 這裡的思維方向不是把系統推向某種純粹化,某種極致的簡單化,而是讓它更加物理化,揭示出更多的層次,更加關切在物理約束情況下如何實現靈活性的最大化。一種概念在物理上如果被證明能夠在很多場景下成為不變的基元,則它便是有價值的,是可以進行物理詮釋的。
很多人習慣於接受語言存在的現實,接受設計後的結果,但是作為程式語言設計者,他們又是如何工作的?他們是否真的是從純粹的數學關係推演得到所有的語法特徵,還是他們預先已經在心中設定了應該出現的語法特徵,然後去尋找它的數學表達,只是藉此清除思維中潛在存在的矛盾性呢?
語言中存在的所有特徵是經過全域性考慮的,是清除了所有概念的矛盾衝突的。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偶然構造的結構卻可能是侷限於當下的資訊構造的,因此它們相會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不協調,可能會出現結構障礙。例如同樣是關閉操作,有些人命名為close, 另一些人命名為destroy. 可能乙個具有額外引數,另外乙個沒有。這裡可能需要一種adaptor介面的封裝,也可能使用ruby那種method-missing的動態判斷。對於更加錯綜複雜的結構問題,其解決方案就不是那麼顯然的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無辦法可想。究竟設計何種結構邊界才能最小化結構融合時所要付出的代價呢?結構被識別並表徵出來以後,是否允許它在一定範圍內有所變形?在變形中我們需要保持的拓撲不變數是什麼?結構動態調整的時候,我們是否需要定義調整的物理代價,是否能夠定義某種動力學?
我所闡述的只是在計算機理論中從數學視角向物理視角的轉換,它不是必然給你某種超越當下的能力,而是提供一種不同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一切。視角變換後,我們發現了一些新的命題,而在原先的視角下在我們的話語體系中原本是無法表達這些命題的。序列程式假設了只有1顆cpu, 而函式式語言假設了可以有無限多個cpu, 你不覺得1至無窮之間缺點什麼嗎。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東西把1至無窮之間的空白補齊,概念空間是連續的。
獨立性檢驗
h 0 先假設兩個變數 a b 是無相關關係的,chi 2 的觀測值 k 0 越大,則與之對應的假設事件 h 0 成立的概率越小,那麼 h 0 不成立的概率越大,即兩個變數相關的概率越大。獨立性檢驗中的 的解讀 案例1,比如 chi 2 cfrac cfrac cfrac cfrac cfrac c...
統計獨立性和統計相關性
在隨機訊號分析中,不相關 正交 統計獨立等是非常重要的,這裡進一步討論各自的嚴格概念和相互關係。當兩個隨機過程保持統計獨立時,它們必然是不相關的,但反過來則不一定成立,即不相關的兩個隨機過程不一定能保持統計獨立,唯有在高斯隨機過程中才是例外。這就是說,從統計角度看,保持統計獨立的條件要比不相關還要嚴...
5 5 2 條件概率與獨立性
1.條件概率 b事件發生以後a事件的概率 p a b p ab p b 理解 b事件已然發生,樣本空間由s縮小為b,a的有利場合由a縮小為ab事件的交集 也可以理解為由必然發生的b事件的概率來對ab事件進行歸一化 不太懂 2.條件概率的乘法公式形式 p ab p b p a b 理解 積事件的概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