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餘,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餘,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五個兒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五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余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
二、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乙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於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並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後,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於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後,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並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於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餘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後,命天錫在王族裡找乙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後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後諡「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於今浙江臨安、餘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捲
江蘇:鎮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鎮江余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餘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捲、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一捲、常山余氏宗譜七卷
安徽:餘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捲
福建:安溪餘氏族譜不分類、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餘樂族譜三十卷、曲江餘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餘氏族譜一捲、榮縣餘氏族譜四卷
五、歷史名人
餘棟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2023年、2023年兩次在四川舉行反帝起義,焚教堂,打擊教士,影響30餘縣,震動朝野。
余象鬥: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編著者和刊行者,經他編著和刊行的**有《四遊記》、《列國志傳》、《全漢志傳》、《三國志傳評林》、《東西晉演義》、《大宋中興岳王傳》等。
余靖: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聖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並稱「四諫」。范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他出來為范仲淹主持公道,結果一同被貶。後任右正言,多次上書建議嚴賞罰,節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士,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五溪集》。後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姓氏源流
餘(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春秋時秦由余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風俗通》所載,余姓為 「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餘,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稱為由氏;有的姓餘,稱為余氏,由、餘兩姓同出一宗。
2、出自姒姓,為夏禹小兒子姒罕,封姓為余氏。據《姓考》所載,相傳夏禹之後有餘氏。大禹生有三子,大兒子啟,姓姒,小兒子叫罕,封姓為餘,其後代相傳為余氏。禹妻是紹興塗山之女,禹封小兒子姓余,有紀念妻子之意。
3、出自赤狄族,為隗氏五姓之後有餘姓。據《國語》所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也。」
4、出自由他族和他姓改姓而來:
① 據《余氏總譜》載,雲南鎮雄縣余姓,自稱系鐵木複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後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
有詩為證:「餘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前傳詩句詞如此,後嗣相逢系本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盪,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 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後,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後決定改為余氏。「餘」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
但此類余姓根據多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於西夏黨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餘闕及同族之人。世居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後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雲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符,冒認自誣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余氏。
② 傈僳族以魚為圖騰的挖饒時氏族,漢姓為餘。
③ 羌族餘約志房名,後改為餘。
④ 四川、甘肅一帶白馬藏族之嚴茹氏,熱則氏、陪茹氏等漢姓為餘。
⑤ 錫伯族餘木爾其氏漢姓為餘。
⑥ 其他如苗、彝、布依、滿、土家、白、保安、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時秦國的大夫,也作繇餘。其祖先原為晉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初在西戎任職,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便留秦國為相,很得穆公信任。時秦作為眾多諸侯國之一,其地位並不顯要。由余為上卿後,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謀劃攻伐西戎之策,滅國十二,拓地千里,而稱霸西戎,最後使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為秦國富強、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人引以為榮,遂以其字為氏,尊其為余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
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但北方較南方發展態勢要弱得多。
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望族。此際,北方戰火連綿,社會動盪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衝,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南朝宋有餘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為唐代以前唯一見諸史冊之余姓人物。
唐代以後,余姓才得以迅速繁衍壯大起來,並逐漸在東南部一帶形成兩處望族。
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餘姓將佐隨往並落籍福建。
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後耕隱壺山以終;還有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於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
此後不久餘淵海次子餘鹹徙居湖南長沙,三子餘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餘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
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發展。
清代,有餘姓自福建省遷至台灣,此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雲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佔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一。
余姓起源及遷徙分布
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 風俗通 載,余姓為 由余之後,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 吳興 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餘,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於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後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後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
錢姓 姓氏起源(聚集地 家譜 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一 尋根溯祖宋人鄭樵 通志。氏族略 將錢氏列入 以官為氏 類,說 顓帝曾孫陸終生彭祖,裔孫孚,周錢府上士,因官命氏焉。據 史記。楚世家 記載,陸終是顓頊的曾孫,他的妻子懷孕三年,剖腹產,生出6個兒子,三曰彭祖 彭祖是有名的大壽星,世本 說他 姓箋,名鏗,在商為守藏史,在週為柱下史,年八百歲...
UI設計起源及發展
使用者介面 ui 設計是多元化,多學科且富有創意的領域。良好的ui設計被日益視為增加使用者參與度和建立有用和視覺體驗的重要工具。對於那些想要進入ui設計領域的人來說,當然不乏需要學習的東西!下面胡老師和大家談談ui設計的起源及發展。1.什麼是使用者介面?使用者介面是應用程式,網頁或裝置上的人機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