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總是給學生做這樣乙個比喻:大學就是個超市,只不過這個超市是階段性先付費的,進來之前先要繳費,進來之後你就可以按需索取了,當然,取的是知識,多少沒有限制,但購物時間是有限制的,每年都會讓你重新「續費」,你最多可以在超市裡呆8年,你想出去,ok,拿的少了不行,學的太少畢不了業(當然,也不排除有「心好」的超市管理員,托托關係,拿的少了,也讓你「畢業」),拿的多了,鼓勵,有的還能帶個大紅花(一堆的「優秀」、「十佳」稱號),有的還能有物質獎勵(獎學金、助學金、補助,現在優秀的學生獎學金就能抵學費了),這個比喻個人感覺還是比較貼切的,至少讓學生明白,上大學是有成本的,成本就是父母血汗錢和自己寶貴的青春,上大學必須要主動索取回報(注:這個詞不恰當,為了不打斷思路,做個標記)的,回報就是自己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至於回報是否大於成本,是「盈利」還是「虧了」,那就只有靠社會來檢驗了。我身邊就有很多例子,同樣的學費,同樣的大學,同樣的畢業證書,有的學生工作後年薪20萬以上,有的學生「畢業=失業」,有的學生五年聚會感謝母校,有的五年聚會恨母校,有的讚揚,有的謾罵......不是這個社會太殘酷,不是高校太無能,是「適者生存」的規則太無情。
最近,近距離體驗了近幾年來「風生水起」的就業培訓機構後,不禁感慨,同樣的知識,在不同環境下,「價值」差別太大了!
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自己前面的那個「超市模型」,發現忽略了「消費心理學」的因素,這個超市在不同環境下,「消費者」心態是不一樣的,高校裡,「混」的思想蔓延,「60分萬歲」的心態佔據了主流,與正常的消費心理相反,感覺少拿了東西,能「騙」過超市管理員,就是佔了便宜。而在培訓機構裡,「搶」的思想蔓延,大家主動性很強,總覺得不能比別人少拿一針一線。「消費心理」的差別,決定了最終的結果,高校課堂,上課質量不盡如人意,培訓機構裡,熱情高漲。
這真是太讓人疑惑了(很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相關理論吧),都是交「學費」(高校一年4000學費,可以學習15門以上的課程,培訓機構一般10000-20000的學費,學習一種技術,2-6個月),為什麼心態差別這麼大呢?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大學課堂知識和社會嚴重脫節,培訓機構是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這一點我不同意,現在高校已不再是封閉辦學了,以我所在學院為例,50%以上的老師都是緊密貼近社會的,通過縱向橫向專案時刻跟蹤最前沿的技術和理論,根本不會脫離社會,今天還有乙個中等規模的公司,把員工組織起來,在我們樓上實驗室聽課,聘請的就是我們系的講師,講的就是課堂上的內容,做的就是課堂上的實驗。
還有種觀點,說教師的實際經驗太少,理論與實踐脫離嚴重,這也是太個別的現象了,那我們網路工程系的老師來說吧,一半以上的老師都是學校網路中心工作過的,根本不存在脫離的問題,都有豐富的網路規劃、建設、維護和管理的經驗,還有一部分老師每年都要參加企業級的培訓,像軟體外包、甲骨文資料庫、ccna、3g技術等,一直在「充電」。
責任心?我經常看到周圍的同事熱火朝天的再搞「開放實驗室」,在組織「興趣小組」,在把自己的經驗整理後無償提供給學生,在加班給學生加實驗,在通宵備課......培訓機構有幾個老師下了班還呆在辦公室的?有幾個會主動「加班」的?
還有什麼原因呢?
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無語感慨
之後還是無語
有感於現在企業的招聘
某企業招聘一名生產副總 1 年齡35至45周歲之間,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2 10年以上大型運動鞋企業工作經驗,5年以上製造業綜合管理經驗,3年以上同崗位管理經驗。3 能組織和完善生產指揮系統,編制生產計畫 檢查生產工作。4 熟悉erp管理運作。5 能熟練的撐控生產進度,協調各部門之勞工分配。6 能組...
有感於技術和營銷,雜想
想想自己以前做erp的時候,給很多公司說,但是他們都說,你們 的東西好。但是我們現在不需要,我們公司懂電腦的少,而且我們都是 通過紙來大家可以接受。仔細想想,馬雲當時做 alibaba的時候就是這樣,這樣乙個新事物很多人不能接受。所以這個時候營銷就特別關鍵。當乙個新技術變成乙個產品出來的時候,有些決...
有感於乙個使用者的留言
今日有人在 discuz nt官方論壇發帖,勾起了我許多想說的話。nt,我說兩句。nt的測試版開始我便使用了她。已經1年多過去了。她的進步看在眼裡,不足也放在心裡。我起初是為了學習.net技術而選擇了discuz nt,因為其開源專案。但事與願為,本人沒有細心去研究discuz nt。而僅僅是從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