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裡,我們都知道搞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不和是造成職場人士抑鬱傾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s先生,在某家外貿公司工作,他在年前被授權主持一次和外商的重要談判,但是因為他的許可權所限,這個美國的客戶最後沒能搞定,他心情極其沮喪,他在給上司打報告,其中他寫道:「我知道這是我的能力不足,下次我一定努力,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吧。」但是,上司依然對他極端不滿意。他非常抑鬱,他說,我看到他不理不睬地對待我,我心裡難受極了!
分析:兩種人際溝通型別
每個人都希望被他人接納和認可,因為他人的接納和認可可以給自己帶來好心情,然後自己就可以接受對方。這種對他人的期待分為兩種,一種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一種是成年人之間的關係。這兩種期待都會在職場中出現,前者希望上司能夠給自己溫暖和呵護,即使自己做了錯事,也會呵護自己。w先生說:「下次我一定努力,請您再給我一次機會吧。」顯然是在尋求上司的原諒和保護。
那我們看看要是按照成年人之間的關係,w先生該如何處理這個事情呢?不妨這樣講:「對不起,以我的許可權所限,我沒能進行到更深一步的談判。」這樣你就拉開了和上司的心理距離,如果我們沒能完成任務,注定會遭受批評和指責,注定會被他人輕視,這是很正常的職場經歷,我們不要事先去期待他人的寬容和保護,期待就是逃避,我們只需要勇敢地接受事實,最積極的辦法就是告訴上司失敗的原因,和上司直接交流的不是你的懺悔,而是方法的不足,只有如此,你才會獲得更大的許可權,去從事新的談判,才會有新的機會可以把握。
別把上司「長輩化」
成年人關係就是在心理上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有些傳統觀念裡,我們大多是在把上司的形象「長輩化」,認為他們會指導自己,保護自己。但是,這不是現實中的事實,而是我們意識中的「事實」。長期的文化浸染,導致了我們在職場人際溝通中,對他人期待太多,要求太高,尤其是長輩化的上司,我們總希望他們是先知先覺,父母般的保護是理所當然的,當我們把這種過分厚重的期待行為化後,縱然一時可能會得到滿足,但是,最終還是會讓自己的內心困惑不已。就像w先生一樣,他抱怨上司對自己冷淡,可是問題並不是上司道德品質不好,修養不高,而恰恰是當事人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不要把領導當成客戶
以客戶為中心的思想,幾乎在所有公司都會被提及和執行。他的終極目標是和客戶達成共贏。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了以客戶為中心。我今天想說的是 於我們的一次工作討論。幾位新同事在分享服務案例的時候,提到自己的客戶,經常把經理當成客戶。他們是這樣理解的,經理把工作交給他們,經理在給他們分配工作的同時,也給他...
不要把SEO過於理想化
並非是批駁,只是說說自己的看法 前幾天看到石效瑞寫得關於 國人seoer不要侷限於玩文字遊戲 一下簡述為 此文 有幾個觀點我並不認同,說說自己的看法與大家討論。關於title或是文字遊戲的問題 由於並沒有和作者直接交流,之能從文章字面的意思去理解,提到關於title或是一些細節的問題,似乎並不為作者...
產品設計 不要把領導的意見不當一回事
前一段時間專欄改版,領導提出幾個問題,在我看起來這都是屬於可有可無的問題,然後我就沒有去在意的,結果在測試的時候,被同事發現了,然後就被批評了。對於可有可無的需求,如果領導覺的需要調整,那就不要去爭辯了,照著做就是了,一是領導沒有時間和你在這裡說為什麼這麼做,二是你的水平和領導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