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完成的事情,或者計畫了很久的事情,總是掛在心上,嚴重點的,便象影子一樣,幹啥的時候都能閃一下。現在比較流行的gtd,就是將這些念頭寫下來,處理並計畫好,理清思路,專心的一件一件完成。其實,造成這個結果的,就是所謂的「蔡格尼克效應」。
2023年,中日關係還在蜜月期時,兩國電影藝術家聯合拍攝了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故事開始於2023年,日本著名棋手松波鱗作拜訪中國「江南棋王」況易山。兩人剛剛將一盤棋開局,況就被軍閥抓走。中間經歷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兩人與2023年重逢,冰釋前嫌。然後,他們站在長城上比比划划,通過下「肓棋」的方式,繼續著那盤沒有下完的棋。
且不說中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光,兩人身為本國高手,肯定下過成千上萬盤棋,為什麼這盤棋的記憶如此深刻呢?電影作為藝術自然會有虛構,但誇張必須要有現實基礎,這個細節後面的心理規律就是:沒有做完的事自然會形成驅動力,驅使人們完成它!
2023年,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最先發現了這個規律,它被稱為「蔡格尼克效應」。不過,蔡格尼克是典型的學院派學者,過於重視認知成份,只是把它當成一條記憶規律來研究。她的結論是,回憶未完成工作比回憶已完成工作更容易。
蔡格尼克正確地指出了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個體在完成工作任務時所引起的緊張狀態的影響是持續的,會延續至任務完成。假如任務未完成或工作被中斷,這種緊張狀態會使個體的心理活動指向未完成的任務,從而對有關內容記憶更牢,並在選擇性回憶中顯示出來。
更重要的其實不是結論,而是這個原因。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體會:我眼下好象有什麼事要做,但怎麼也想不起來。這就是未完成行動的驅動作用。你正玩了半截的遊戲,或者打了半截牌,突然被領導叫走去處理「正事兒」。雖然遊戲的價值遠比不上工作,事後你可能記不清那天作了什麼工作,但能記下那沒有完成的遊戲。
圍棋是遊戲,但它也是高度程式化的遊戲,有明確的對奕規則,是程式化的社會行為。舉凡此類程式化的社會行為,本身就構成了乙個閉合的圈,驅使當事人一定要把它畫完。
社會進步的乙個方面,就是越來越多的事務在時間和順序上被程式化。上班族必然要「朝九晚五」,高二學生肯定會在兩年後面對高考,而高一學生則要等三年。出報出刊,或者重大體育競賽都有明確的週期,比如**、月刊。「兩會」每年春天召開,會計結算則於年末完成……對於當事人來說,這些固定的程式約束著他必須走完整個過程才能得到結果。
思維模型 蔡加尼克記憶效應
本系列文章 主要是 分享 思維模型,涉及各個領域,重在提公升認知 1 模型故事 信寫了一半,原子筆突然不出水了,是隨手拿起另一支筆繼續寫下去還是四處找一支顏色相同的筆,在尋找時思路又轉到別的方面去了,而丟下沒的信不理?如果可能一定是找到同一支顏色的筆繼續,不是嗎?在大家都看電視機的時代。很多電視劇集...
18 皮格馬利翁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做一項實驗 他們聲稱要進行乙個 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並以讚賞的口吻將乙份 最有發展前途者 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們撒了乙個 權威性謊言 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
反卷積的棋盤格效應
反卷積只能恢復出原訊號的shape,而並不能恢復value,若想要恢復出value還需要learn的過程 從3 3 6 6 對於stride 2,先將小解析度的feature map每乙個畫素中間插入stride 1個0值.然後進行正常的卷積操作 預設的卷積stride為1 得到卷積後的結果,再裁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