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說,什麼是所謂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
獲得這個指責的並不只是法正乙個人。早在《史記?范雎傳》裡便有記載,范雎在秦國拜相之後,「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可見,有恩必償,有仇必報,古已有之。
法正與范雎在經歷上也確實頗有相似之處,都曾經鬱鬱不得志,兩人都算是書生謀國,法正雖然沒有實實在在地拜相,但以其在劉備陣營中的地位,不過是有實無名罷了。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雖有些書生意氣,卻也是性情中人之所為,從這一點看,陳壽的《三國志》確實傳神地記載了歷史上的法正,那是生活在乙個為氣任俠時代的法正,乙個快意恩仇的法正。
而正是這樣的法正,才最合老流氓劉備的脾氣和味口。
秦王能為范雎報仇,劉備未必就不會為法正出頭,所謂「擅殺毀傷己者數人」,背後撐腰的,興許是劉老闆也不一定,因此,當有人到諸葛亮面前數落法正的不是時,諸葛亮也只能打哈哈的份了。
還需要指出的是,法正「擅殺毀傷己者數人」,與他報「睚眥之怨」完全是兩碼事,法正絕不是因為與人有「睚眥之怨」而殺人,而是因為曾經被人「毀傷」。《三國志法正傳》中便記載了法正「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以至於「志意不得」。
這種「毀傷」顯然在法正心裡留下了極大的陰影,甚至於使其人格受到了一定的扭曲,這才是法正殺人的原因。
或許對於法正來說,逍遙於法外,手刃仇敵,才叫快意人生,至於什麼清名,任由世人評說好了,此種行狀,在那個時代,實屬正常。
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法正在報「睚眥之怨」的同時,也念念不忘「一餐之德」,這類舉動,不但遠在戰國時的范雎做過,在前漢,也有一位兄弟有此等行徑,這便是韓信,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韓信以千金報漂母「一飯之恩」的故事。
或許,正是不斷地上演的這些恩怨情仇,讓歷史得以流傳。
我們來說說法正和諸葛亮的關係,這兩位爺總算碰面了。
如果說周瑜曾經感嘆「既生瑜何生亮」的話,那麼,在法正和諸葛亮共同輔佐劉備的時候,退避三舍的諸葛亮或許會仰天長嘆一聲:既生正,何生亮。
法正和諸葛亮兩個人有很大的不同,比較一下大家就都知道了。
從身事上說,諸葛亮是草根,法正則是名門之後。
從待遇上說,諸葛亮是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而法正則是主動投奔來的。
從作用上說,諸葛亮為劉備取得了荊州,這是劉備集團此後發展的根據地,而法正則拿下了益州,後來又拿下了漢中。
而荊州其實是打了白條的,是諸葛亮從孫權那裡借來的。這對於劉備來說,顯然是名不正言不順啊。說出去,總有些不好意思。
而法正幫著打下來的益州,那可是有房產證的,是劉璋親自出城受降,交到劉備手裡的。
這一點,顯然法正的作用要大過諸葛亮。至於出身和待遇上,或許法正會不服氣,甚至覺得劉備三請諸葛亮有點小題大做。他不就乙個農民工嗎?犯得著這樣嗎?什麼三顧茅廬?在茅房裡談一下就可以了,三顧茅房還不行嗎?至於那麼誇張嗎?
別人這麼說,或許會被人譏諷為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但法正就有這樣的資本。為什麼?我們前面說過,法正的爺爺法真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那是個大隱士。隱到什麼程度?當時的皇上四次請他出來相見,人家都躲著不出來。這可不是擺架子,人家最後是真沒出來。連皇帝都不尿,夠牛逼的吧?
從這一點上,法正是有理由來鄙視一下諸葛亮的。如果平時沒事,這兩人坐著聊到這一段,法正沒準能將諸葛亮一軍:主公那時候請你你還不出來?裝什麼大尾巴狼啊?還得請三次?
法正(37) 劉備
不僅幫著劉備打江山,看到主子身邊沒了女人,法正又當起了媒婆,張羅著給劉備再找個老婆。你說,這樣的馬仔,劉備能不喜歡嗎?劉備的老婆見於史書者4人 甘夫人 昭烈皇后 糜夫人 孫夫人 吳夫人 穆皇后 可能劉備還有別的老婆,就如 三國志 中記載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先主臨豫州,住小沛,納以為妄。先主數喪嫡室...
法正(35) 曹操
許靖和許劭都以品評人物出名,時間一長人們對他們品評人物的行為本身也產生了興趣,於是兩人索性在家鄉汝南辦起了乙個固定的品評 論壇 每月評價一位當世人物,號稱 汝南月旦評 對於汝南月旦評的具體內容,史書上沒有太多記述,但是汝南月旦評在當時品評人物界的地位,因為 月旦評 這個成語的廣為流傳而得以體現。這裡...
法正(28) 自保
這種安於現狀,不求上進的生活態度大大限制了乙個區域的經濟的大發展,使本地區經濟的結構千百年來以消費為主,經濟積累較差,人們不熱心於投資,也不情願去冒險。儘管這種生活態度與現代的生活方式相差甚遠,但在古代,它卻是一幅十分令人羨慕的生活畫卷。問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的劉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