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講到了離散和連續的思想,我們要想精確的描述這個世界,首先這個世界要是可描述的,可描述的前提是這個世界不能是混沌一片的。而要想精確描述,這個世界的顆粒度就要盡可能的小,這就產生了離散的思想。
感性思維是天生的,理性思維是後天習得的,人最早沒有理性思維的時候,靠著感性去認識世界,得到的僅僅是模模糊糊的認識。後來隨著感性思維的不夠用,迫使人去尋找一種更加高階的思維,比如數數,就開啟了人類的離散思想,進而逐漸將世界離散的越來越精確。
就拿數數為例,這其中還有乙個前提,就是比較。一堆不一樣的果子,當我們的目標是確定不同種類的水果的數量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對這堆水果進行比較,找出相同種類的然後再數數,這就涉及到了「比較」:怎麼找出相同種類的果子來?我們把蘋果和蘋果放到一起,香蕉和香蕉放到一起,葡萄和葡萄放到一起……這個過程我們就是在比較不同果子之間的區別。
其實在「比較」的背後,還有乙個前提,就是確定對於分類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蘋果和香蕉都有青色和黃色,我們之所以沒有把蘋果和香蕉放到一起,沒有將紅色的蘋果和青色的蘋果區分開來,是因為我們覺得形狀的重要性要大過顏色,所以我們統一把具有相同形狀的果子放到一起而忽略了顏色。
而當我們的目標是確定這堆果子的總數量時,其他的因素諸如果子的顏色/大小/形狀等就都不重要了,也就是說當數量是最重要的時候,蘋果和香蕉是一樣的,是相同的。
相同這個概念放到數學裡就是「等於」。
前面的一大堆話,總結一下就是:數學中的等號起源於比較,而比較的前提是先確定那些東西最重要。所以當我們在數學中寫下乙個等號的時候,這一瞬間我們其實做了乙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我們在當中宣布:「我」認為哪個東西最重要。
我們在紙上寫下1+2=3的時候,這說明我們關心的是數量,其他的屬性我們不在乎;在集合中,我們說兩三角形全等,意思是我們只關心這兩個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它們的空間位置不重要,它們的旋轉角度不重要;當我們學加法交換律時,1+2=2+1,意味著我們認為加法的數量結果最重要,加法的先後順序不重要。
所以,數學中的等號其實有特別大的權力。當我們說兩個數學量相等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向所有接受這套數學規則的人宣布: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討論這個因素,別的我們不討論。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抽象」。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祝近安!
數學符號讀音
1 alpha a lf 阿爾法 角度 係數 2 beta bet 貝塔 磁通係數 角度 係數 3 gamma ga m 伽馬 電導係數 小寫 4 delta delt 德爾塔 變動 密度 屈光度 5 epsilon ep silon 伊普西龍 對數之基數 6 zeta zat 截塔 係數 方位角 ...
特殊數學符號
由於latex 採用的是原始檔編譯方式,預設latex會忽略多餘的空格,如果需要產生乙個空格,可以使用 命令 注意代表的是空間鍵.例如 jones,et al.1993 這樣就在 後產生了乙個空格.符號 產生乙個不可斷行的空格,注意在 cjk 環境下,符號 的意義發生變化,集體參加這裡 latex中...
k Amazing Numbers(數學 思維)
給定乙個序列,統計這個序列長度為1 n長度的連續子串行的分別公共最小值,不存在輸出 1。首先統計相同的數在序列中的最大間隔,包括此數對序列頭,序列尾的間隔 利用map記錄此數字上一次出現的index下標即可 此間隔就是能取到這個數字為貢獻的最小序列長度。然後對於每個數字能做出貢獻的最小代價長度進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