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付費興起的大時代,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看待?
一、如何分類
在知識付費的範疇內一切的知識主體都是以內容的形式存在,可以分為兩類:感性內容和知性內容。前一種方式,滿足了我們各種複雜的許多慾望。
此欲的滿足,往往能帶來直接的快感,但多半缺乏隨後反芻的快感。後一種思維,滿足了我們的慾望,經過反覆咀嚼,消化,才能獲得持久的快樂。
感性認識的內容:美麗的風景,美麗的,美妙的**,等等,這些,都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而感到愉快。好電影,好**,甚至有趣的笑話和短片都能帶給我們快樂。並且,對於我們的「思考能力」,也不會有太高要求。
認識內容:通常不能簡單地享樂,需要付出努力,經過深思熟慮,甚至絞盡腦汁後,才能豁然開朗。數學書籍,複雜的程式,哲學演講,這些都需要你花時間去思考,才能有所收穫,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當然,兩者的內容確實都有:比如燒腦的電影,懸疑**。擁有了感性的快樂,也擁有了知性的快樂。
二、知性內容的分類
對認識的內容進一步進行分析,按照「知識的成色」,還可以再分為:知識、設想、材料、感悟、體驗、體驗等幾類。
體驗:體驗一些事情,並記錄下來,其中可能包含知性的內容。例如:我怎樣處理和修復 ***x的故障。讀到別人的經驗,往往會有所收穫。但這樣的收穫可能是不確定的,甚至是錯誤的。
經驗:不只是記錄當時的體驗,還可以將它作為一種體驗。這類內容,通常更有價值。例如:我的經驗是,在修復了 n次某某故障後。這種內容,可以算是基礎知識。感想:感想情況,比較複雜。一些人可能只是發了一堆想法,總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感覺,搞得一塌糊塗,除了誤導別人,沒有任何價值。但也確實存在著很深很有價值的知**悟,能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啟迪。
材料:如果有某人,可以跳出自己的經歷,不管是通過調查、走訪、收集、整理,從而收集到一系列比較客觀的內容。材料就是這些內容,例如:對1000名學前兒童的調查問卷。哪些材料,是知識的根基。
假定:建立在真實材料基礎上的合理假設比建立在幻想基礎上的假設更有價值。這種假定,在還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之前,就可以稱為知識。知識最早是以某一學科的**形式出現的,後來又被編入教科書、科普書籍等各種形式。
知識:雖然現在是知識經濟,但知識卻無處不在。確證的知識,實際上是很少的。
三、哪些內容不值得付費?
現在網上所謂的「知識」往往只是一些水貨:或者乙個所謂大牛的親身經歷,甚至編在知乎上。如果把它當**看,那就算了。如果你把它當成知識,它只會被坑。或者是一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總結,或者只是用一些新名詞燉的雞湯。甚至夾雜著神秘的傳說,缺乏細節,既不值得效仿,也無法效仿。
或者對某個特定問題的某種回答。它是否具有廣泛的意義是很值得懷疑的。更何況現在收費的問答已經變成了好奇問題和刁鑽問題的匯聚。花一塊錢看得人,不是想掌握什麼知識,只是花錢買點八卦。或者書上已經說過的話,換個標題,換個說法,炒冷飯,追熱點,成為可以賣的「知識」。當然,這種批評可能是嚴厲的。畢竟30塊錢買一本書,5塊錢就能看懂50%,還是划算的。
四、什麼樣的知性內容,值得付費?
精準總結:一本書,乙個專業,乙個特定的領域,有人做過簡潔精準的總結,這樣的內容值得付費。但是,有很多產權房需要警惕。例如,一張告訴你過去的生活,花10分鐘就能了解。
雖然「為知識付費」的時代已經到來,但實際上網際網路上值得付費的知識甚至智力內容是非常少的。有句話叫:潮水退去,你就知道誰在裸泳了!在我看來,知識付費的熱潮會逐漸消退,真正能創造高質量內容的,以及真正能推動高質量內容生產的平台,才是最終的勝者。
內容付費的分類與分析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聊聊 知識經濟 與 larryzhao討論時,我感覺應該將知識付費與內容付費區別討論。簡明扼要的說 知識付費,僅僅是內容付費之中,知性內容的類別之一。在我看來,任何我們能夠接受的內容,都可以分為兩大類 感性內容與知性內容。前者,滿足我們的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諸多慾望。這種慾...
關於筆記和知識付費
以前都是用mac 自帶的notes記錄平時的學習積累,圖個方便,手機也能看。重要的東西寫成部落格。慢慢就發展成懶得記了,學到新東西的時候想著,嗯寫完demo今晚寫篇部落格,結果晚上累了便睡過去了,很多時候知識因為沒有review就這樣忘掉了。前兩周開始用印象筆記,不得不說真的非常好用,具體怎麼好用不...
知識付費的興起和前景展望
知識就是財富 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讀,因為在知識付費平台上,實現了知識直接 變現 成了另一種含義的 知識就是財富 現如今,知識付費行業發展迅猛,據阿里應用分發q2報告統計,知識付費使用者已經達到5 000萬,2017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預計可達到500億元,知識付費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知識付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