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與做人

2021-09-08 13:16:51 字數 767 閱讀 3582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悠悠千載,穿越潺潺光陰洪流,古人便如此般輕啟飽含滄桑歲月的乾涸雙唇緩緩道出智慧型的語錄——知行合一。

「知」——指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觀念。「行」——指人的行為行動。知行合一便是勸戒人們要保持言行一致。

知而不行是無用,行而不知是盲動,知行合一才有果實。

知行合一是人類在道德生活中的基本訴求,堅持執行統一對人們的道德修養,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而對當今世界性的道德示範,誠信缺失,正確認識知行合一,對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培養和形成理想人格有著積極的意義。

判斷乙個人或者乙個群體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僅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即人們常說的「知行合一」。目前,在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知行分離甚至相悖的現象。這種現象嚴重地制約著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

自古以來,中國有不少教育家雖然對教育目的、任務持有不同見解,但是都重視知行統一的原則。

孔丘要求**「訥於言而敏於行」 認為「言而過其行」是可恥的。墨子提出「強力而行」的主張,認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王守仁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人們注重「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觀點,要求行先知後,知行並進,反映了古代教育家注意行為實踐的思想。

他們對道德認知與道德踐履統一思想的探析,強調知行合一,這將認識論與道德修養論結合起來,不僅是中國哲學的乙個特點,而且也是中國倫

理學的乙個優長.自先秦至宋明儒家倫理的知行合一論對當今的道德修養、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鑑啟示意義。

知行合一與做人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悠悠千載,穿越潺潺光陰洪流,古人便如此般輕啟飽含滄桑歲月的乾涸雙唇緩緩道出智慧型的語錄 知行合一。知 指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道德觀念。行 指人的行為行動。知行合一便是勸戒人們要保持言行一致。知而不行是無用,行而不知是盲動,知行合一才有果實...

什麼是知行合一

朋友來了有美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這就是知行合一。豺狼來了,想吃了你,你還客客氣氣的跟豺狼說 我這裡有美酒,來我們喝一杯!這不是找死呢嘛!就要像明朝那些事中講的王陽明一樣,對付壞人,就要不擇手段 你用與君子相處的方式來對待十惡不赦之人,把十惡不赦之人與君子擺在同一位置,那豈不是對君子的侮辱?知也就是要...

良知之學,知行合一

一直在看當年明月的 明朝的那些事兒 基本上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課。以前看王守仁,當年明月似乎對王守仁的 執行合一 的思想很崇拜,用了很大的篇幅寫,他覺得是中國明朝之後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最近看到徐階,他算是王守仁的傳人吧。少年得志,但是因為輕狂得罪了權貴,發落外地,經過十年的磨練,終於悟得了心學的真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