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
cmmi
之三:cmmi
的構件
cmmi
中的內容是按照成熟度等級或過程域類別、過程域、目標、實踐、子實踐的方法來進行分類管理的,這些概念之間的整體部分關係可以參見下圖。
過程域的概念我們前面講過了,這裡不贅述。每個
pa都有乙個目的,在英文裡明確區分了
purpose
與goal
這兩個單詞,我們翻譯為了目的與目標。在中文裡這
2個單詞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別。
purpose
是一種抽象的,巨集觀的期望,
goal
是一種具體的,微觀的期望。
pa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互相影響,比如
rd的輸出為
ts的輸入,
ts的輸出又影響了
rd的輸出,如此交織在一起。在
cmmi
模型中有多張圖描述了各個
pa之間的關聯關係,也僅僅是乙個概念的檢視,不能全面描述複雜的交織關係,參考而已。
每個過程域裡進行了細分類,即又分為多個目標,目標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是對實踐的一種分類方式。目標分為特定目標與共性目標,所謂特定目標是指某個
pa特有的,獨有的,這個
pa有其他
pa沒有的。所謂共性目標,是每個
pa都有的,你有我有他也有,共性的。目標是
cmmi
模型中必需的構件,是不可以裁剪的,是評估時必須考察,必須滿足的。
每個目標下有能夠滿足此目標的實踐,對應於特定目標與共性目標有特定實踐與共性實踐。實踐是期望的模型構件,所謂期望即最好這麼做,如果不那麼做,你可以替換這些實踐,替換後要通過測試,即要滿足目標的要求。每個目標下的實踐是非嚴格排序的。比如我們講需求管理過程域
5條特定實踐:
sp1.1
與需求提供者對需求達成一致的理解;
sp1.2
獲得需求實現者對需求的承諾;
sp1.3
管理需求的變更;
sp1.4
建立與維護需求的雙向可跟蹤性;
sp1.5
識別需求與計畫及其他工作產品間的不一致;這5
條特定實踐之間就沒有嚴格的先後順序關係。在管理需求的變更之前,我們已經建立了需求跟蹤矩陣,根據需求跟蹤矩陣進行了需求變更波及範圍的分析,所以不能認為
sp1.3
與sp1.4
之間存在嚴格的先後關係。
每條實踐都有乙個編號,如上所述,
sp代表的是特定實踐,
gp代表的是共性實踐,
1.2代表第
1個目標的第
2條實踐。
絕大部分實踐模型都列舉了典型的工作產品,這些典型的工作產品並非都是必須的,而是可選的,只要你能證明你的工作產品滿足了這條實踐的要求即可,不必從文件名字、文件個數需要和模型保持一致。
每條實踐都可能有子實踐,這些子實踐是對實踐的細化描述,是對實踐的解釋說明,在正式評估時並不一定需要考察子實踐。我也曾經看到過有的企業在做
cmmi
時,把每條子實踐都定義在了體系中,如果真有用,還可以理解,如果不是這樣,就太機械了。
對於過程域,實踐,子實踐都有一些解釋性的說明,這些解釋性的說明在正式評估時是供參考的,對我們準確理解模型的要求有一定的幫助。
我說CMMI之一 CMMI是什麼
我說cmmi之一 cmmi是什麼 有些朋友沒有接觸過cmmi,正在學習cmmi,cmmi本身的描述比較抽象,所以,讀起來有些費勁。有些朋友實施過cmmi,但是可能存在對cmmi的一些誤解,因此我想說說我理解的cmmi,供各位參考。在寫這些材料時,我假想我對面坐著一位初學者或者是受錯誤思想洗過腦的實施...
我說CMMI之二 CMMI裡有什麼?
cmmi 劃分為三個分支 適用於供方 乙方的模型 cmmi dev 主要是針對開發類組織的 cmmi svc 主要是針對服務類組織的 適用於需方 甲方的模型 cmmi acq 主要是針對採購類組織的 cmmi dev 中提到的開發,是包括了軟體 硬體等型別的開發。cmmi dev 這個模型還可以增加...
我說CMMI之五 CMMI 4個等級的區別
我說cmmi 之五 cmmi 4 個等級的區別 了解 cmmi 的人都知道 cmmi有5 個等級,但是要將 5個等級的區別真正說明白,說透徹不太容易。下面我們用乙個 概括之。中並沒有1級,1級在cmmi 中沒有對應的過程域,是起始級,所以不加描述。4 5級的區別在過程能力方面表現比較突出,其他幾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