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背景音
■熊節
馬克斯·韋伯眼中的世界是乙個祛魅的世界,是一切神秘事件都能夠被理性所解釋的世界。我曾經有幸親身品味了一次祛魅的體驗:當我早晨與那位心儀的女孩第一次見面時,兩人竟哼唱著同一首歌,甚至同時唱出了同一句詞。遺憾的是,這個神秘的浪漫瞬間,最終被證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恰好在路上聽到了同乙個廣播節目而已。那個廣
播節目的內容壓根沒有在記憶裡留下任何痕跡,而那首作為背景音的歌曲,卻伴隨了我們一路。 卡羅瑟斯曾不斷重申:耳朵的世界是乙個熱烈的世界,聽覺隨時準備著接收一切資訊;而眼睛的世界則是乙個冷漠的世界,視覺總是審視、挑選著想要觀察的客體。於是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語詞的所指很容易遭到理性的過濾,而背景音卻能作為聽覺的暗示暢行無阻。饒有興味的是,在通常所說的「技術書籍」中,如果稍加留意,我們也不難聽到一些作者故意安插其間的背景音。這些若有若無的小音節,加在一起就匯成了一支旋律——那往往正是作者為一部作品所譜寫的主旋律。
martin fowler就是深諳個中三昧的一位傳播大師。翻開他的扛鼎之作《重構》(電子工業出版社2023年8月中譯本),超過60%的篇幅是「重構名錄」,其中逐一介紹了72個重構手法的來龍去脈。不少讀者甚至抱怨這部分的描寫太過詳盡,沒必要鉅細靡遺地描述每個重構手法的每個步驟。但是,當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說「讀」,而不是「看」——你是否聽到一曲敏捷方法的讚歌?沒錯,第2章「重構原則」和第4章「建立測試體系」是它氣勢恢弘的開篇,第13章「重構,復用,與現實」和第15章「整合」是它蕩氣迴腸的終章,但它的主旋律卻恰好散布在佔據了全書60%篇幅的「重構名錄」中。當你一遍遍地輕聲讀著「編譯、測試」時,當你一遍遍地提醒自己「小步前進」、「兩頂帽子」時,或許你忙碌的大腦仍然很難記住move method的具體步驟,但這些念誦百遍的詞彙卻如同乙個個帶有魔力的音符,它們組成的背景音早已在你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另一位精於此道的技術作家是中國讀者的老朋友tom demarco——我們還記得他的《人件》和《最後期限》是如何調動著我們的眼球和心情。demarco的新書有個好萊塢式的名字:《與熊共舞》(清華大學出版社即出中譯本)。這是一部介紹軟體風險管理的作品,和所有的技術書籍一樣,其中包含了很多「實用」的東西,例如軟體專案的核心風險列表,例如蒙特卡洛估算法,甚至還有乙個風險管理模板。看著那略顯詼諧的封面,我們不禁要問:demarco真的打算用這樣一本小書教會他的讀者全套風險管理的技能嗎?——那簡直就是一位職業經理人畢生孜孜以求的東西。其實,如果你試著用耳朵(而不是眼睛)去感受這本書,答案就已經昭然若揭了:這位睿智的作者並不在乎你是否能夠掌握蒙特卡洛方法,那些潛藏在「內容」背後不斷重複的背景音才是他真正想要灌輸給讀者的東西。當讀者的意識還在與一張張圖表糾纏不休時,他的潛意識已經習慣了「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風險管理是每個人的責任」這樣的聲音——這就夠了,只要你願意開始風險管理,你會有辦法學到一切技能。demarco不擔心你的學習能力,他只想幫你培養一種習慣。
麥克盧漢常說「媒介即是訊息」——「內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渙散看門狗的注意力。在技術書籍這裡,讀者們對手中的閱讀物有更多實用主義的期望,他們尤其熱切地要求能夠學以致用的內容,對媒介的警惕心便愈發地放鬆。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場歌劇演出,那麼技術書籍的讀者就完全是衝著劇情走進戲院的,而貫穿始終的背景音則可以輕鬆地逃脫理性的審視,在觀眾那裡得到全無保留的認同。當這些觀眾走出劇院,臧否著劇情的優劣,他們嘴裡哼唱著的卻是同一首歌曲,甚至會認為這原本就是他們自己的歌曲——傳播的效力還能比這更好嗎?
pete mcbreen的《軟體工藝》(人民郵電出版社即出中譯本)為我們詮釋了這樣的一場完美演出。作為一名資深顧問,mcbreen對軟體工程的話語霸權有著深切的體會。如果不能徹底顛覆「工程」這個隱喻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新的思想便將永遠是「不可言說之物」。於是,為了招徠觀眾,他不憚在這幕戲中用上了最有爭議的情節——程式設計師不是可互換的「人件」、軟體開發者必須用多年時間建立自己的聲望、優秀的開發者應該拿到企業中最高的薪水……激越的觀點足以令你熱血沸騰或者氣急敗壞。激動之餘,你或許會擔心:mcbreen給我們的這些建議真的可行嗎?在我看來,你大可不必為此擔心,甚至大可不必贊同他的觀點。在那亦真亦假的劇情後面,軟體工藝的話語體系構成了這場演出的背景音。能讓讀者意識到「軟體工程」僅僅是一種不那麼貼切的隱喻,能讓讀者開始更多的思考,能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習慣「工藝」這個詞,mcbreen的目標就已經達到了。
筆至此,我不由得想起國內大多數「技術作家」(如果他們當得起這個稱謂的話)的作品——假如把他們精心編排的「劇情」剝掉,剩下的背景音往往貧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些讀者似乎也很習慣這樣的格局,樂於把每個音符放到理性的放大鏡下嚴加審視,卻忘記了敞開心扉去體味作者譜寫的背景旋律,這該是多麼令人遺憾。而且,那被擺在放大鏡下審視的,真能算是這曲旋律中的「音符」嗎?
try catch(ex){}
舊文 技術的背景音
技術的背景音 熊節 馬克斯 韋伯眼中的世界是乙個祛魅的世界,是一切神秘事件都能夠被理性所解釋的世界。我曾經有幸親身品味了一次祛魅的體驗 當我早晨與那位心儀的女孩第一次見面時,兩人竟哼唱著同一首歌,甚至同時唱出了同一句詞。遺憾的是,這個神秘的浪漫瞬間,最終被證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恰好在路上聽到了同乙個廣播...
舊文 技術的背景音
技術的背景音 熊節 馬克斯 韋伯眼中的世界是乙個祛魅的世界,是一切神秘事件都能夠被理性所解釋的世界。我曾經有幸親身品味了一次祛魅的體驗 當我早晨與那位心儀的女孩第一次見面時,兩人竟哼唱著同一首歌,甚至同時唱出了同一句詞。遺憾的是,這個神秘的浪漫瞬間,最終被證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恰好在路上聽到了同乙個廣播...
舊文 技術的背景音
技術的背景音 熊節 馬克斯 韋伯眼中的世界是乙個祛魅的世界,是一切神秘事件都能夠被理性所解釋的世界。我曾經有幸親身品味了一次祛魅的體驗 當我早晨與那位心儀的女孩第一次見面時,兩人竟哼唱著同一首歌,甚至同時唱出了同一句詞。遺憾的是,這個神秘的浪漫瞬間,最終被證明僅僅是因為我們恰好在路上聽到了同乙個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