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的心理學

2021-08-22 00:03:36 字數 4261 閱讀 3187

neil是14年畢業的一枚後台開發,在大學的時候除了鑽研技術外,還喜歡看一些其他領域的書籍。作為工科學生,我們都很擅長邏輯思維。但作為社會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學點簡單的心理學大有裨益。其實在我看來,心理學等很多社會科學的知識在本質上都是邏輯,只是換了一種思維方式而已。所以,對於我們工科生來說,學一些入門的心理學常識是沒任何難度的。

從事網際網路行業,做網際網路產品,其實本質就是先定位使用者群體,然後研究這部分使用者的心理。一直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很好奇。不像物理,數學那麼精確,心理學可以延伸到很多學科:生物學,神經科學等等。因為其不精確性,心理學研究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情。任何研究的本質都是為了研究人,但出於倫理道德的限制,之能將一些動物當做實驗物件,如何從研究動物的結論延展到人得身上並且需要嚴謹的科學根據,這本身就極為複雜了。可能也正因為這樣的複雜性,發展歷史並不長的心理學研究中有很多創新性的研究方法:注視偏好研究方法,斯金納箱等等。這種方**可以延伸到工作中:高效的工作方法是乙個相當複雜的問題,正如心理學研究一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艱辛的努力,當然,帶來的收益也會非常大。

第乙個研究:」割裂腦研究」。先強調下結論:左腦是語言中樞,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右腦主要負責形象思維,比如藝術,**相關的東西。大腦的兩半球是通過由大約2億根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互聯絡的。斯佩裡通過切斷胼胝體來實現對左右腦分工的研究。其研究物件是一些特殊的癲癇病患者,切斷胼胝體作為最後的**手段。其實從這裡可以下個淺顯的結論:左右腦合作出現障礙會導致很大的問題。

研究方法中有乙個很有趣的地方:存在乙個點,能夠只讓你的左眼看到或者只讓你的右眼看到,從而實現只讓左腦或者右腦感知到某個東西。超級好奇這個點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其中的乙個結論是:只讓右眼看到時,被試物件能說出該物體是什麼;而只讓左眼看到時,被試物件能夠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第二個研究:「大腦是否會因為某些經歷而變得更發達」。結論:是。這個觀點在現在已經算是深入人心了,各種胎教,幼教機構層出不窮。

對於這兩個研究的聯絡,我想談一談「莫扎特效應」。「莫扎特效應」是指:聽莫扎特**的兒童學習變得更好。與**相關的多由右腦控制,而大多數人工作中所用到的多為邏輯思維,是受到左腦控制,我們受到的教育也大部分如此。雖然我拿不出科學依據,但是左右腦通過2億根神經纖維聯絡,必然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演化論也不允許這2億根神經的存在是為了打醬油吧。既然如此,左腦比右腦更加發達,代表創造性思維的右腦開發程度不夠,可能是乙個很普遍的現象。我看到過這麼乙個結論:「如果能夠適當地減少左腦的興奮程度,開發平時很少用的右腦(比如學習一門樂器),讓左右腦協同均衡活動,全腦的總能力和總效應將增大到原來那個較強的左腦的5-10倍甚至更多,於是人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將有乙個極大的提高,將變成乙個更加聰明的人。「 雖然大腦的複雜程度讓幾乎所有的研究都無法是乙個定論,但單從邏輯上來將,這個開發右腦的說法其實也符合常理。《易經》強調陰陽平衡,是否也能應用到左右腦的開發中來。

舉乙個左右腦協作的例子。之前有炒作先天性愚型兒舟舟是天才指揮的新聞。**的炒作已經超出道德底線了,當然這不是舟舟的錯。其實稍微懂點樂理的人都知道,**中所用到的系統知識不比任何一門自然科學少。搖滾樂隊的總譜看起來已經不容易了,大型交響樂隊的總譜更是複雜得多,任何乙個樂隊總指揮都是在不斷的練習中才能達到的。這需要非常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換言之,傑出的指揮家的左腦和右腦必然都相當發達。     

第乙個研究:」人的性格是由基因決定還是環境決定「。這個研究得出的結論真的是讓我大為吃驚:人的性格主要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環境的影響因素很小。最近研究者們還發現了與離婚,甚至與死亡年齡有關的基因。雖然研究有結論,但是這種對於性格的研究,侷限性還是太大了。對性格的認定通過一些測試問卷得出結果,而我向來對於這種問卷是不屑的。問我喜歡吃蘋果還是士多啤梨就能知道我性格的某一部分嗎?我的觀點可能比較另類:對於一些心理測試題,歸根結底還是通過邏輯來解釋,而人性本就不是邏輯能夠解釋得通的,」完全理性人「應該只存在於理論中。妄想用邏輯來解釋非邏輯的問題,這本身就是乙個悖論。習慣性思維,雖然我覺得這種心理測試問卷不是乙個好方法,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來研究複雜的人性,不過現在的大資料和使用者資訊收集有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網際網路使得收集使用者資料更加自然也更加真實。期待心理學研究者們能夠通過網際網路與大資料,在這一領域有更深的研究成果出現。

第二個研究:」催眠是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嗎「。  我從來都不相信有催眠這種東西存在。結論是:」受催眠影響的行為是一種由較高的動機和目標驅動的社會性行為,而不是什麼獨特的意識形態「。  簡單一點講:催眠就是心理暗示,是被催眠者所希望的心理暗示。針對這兩個研究,舉乙個我自己的例子,說一說我自己的看法。還是先宣告,我地看法沒有任何理論依據,僅僅是我的感性認識。

上小學時,下午放學時間是5點,這個點爸媽都還沒有下班,那時還沒有給我配鑰匙,我就會去離家不遠的乙個石桌子上寫作業,人來人往對我基本沒有影響。」鬧中取靜」似乎是我天生的能力。 跨越到」催眠」這乙個點。小屁孩兒逐漸長大,大人們越來越強調安靜環境對學習效果的重要性。到了高中這一特殊時期,人的神經變得特別敏感,對環境的安靜程度重視到了乙個很極端的程度。本來不怎麼在意環境是否吵鬧的我,也會對這一點格外注意,還買了一堆靜音耳塞。高考之後的春節,家人都在聊天,打牌,我又恢復了在這種吵鬧環境中看書的能力,當時我還覺得挺驚訝的。  

從習慣在吵鬧中看書學習,到接受心理暗示,學習效率與安靜程度極其相關,再到後來對環境因素恢復為無所謂狀態。現在看來,其實我自身的專注能力沒有太大變化,改變的只是心態。在之後的學習工作中,心理暗示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體現。工作壓力大,越想壓力越大;進口藥品一定比便宜的常用藥療效好;諸如此類。我是個對積極心理暗示極度推崇的人:如何能夠變得卓越?首先,你得先有這樣的意識:你就是乙個卓越的人!又是一句雞湯:不是因為卓越而自信,是因為自信而卓越!信不信由你!

第乙個研究:「做夢是否是生理需求?」  先說明兩個名詞:rem,」快速眼動睡眠期「,夢境多存在於這個期間。與rem對應的,是nrem,即「非快速眼動睡眠期」。nrem又包括從淺到深四個睡眠階段。整個夜晚,rem和nrem會交替出現5到6次,大約入睡90分鐘後會出現第一次rem睡眠。這個迴圈的過程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感覺一晚上做了好多個夢。心理學家通過打斷rem睡眠期的進入發現,在被測試者經歷了幾個被阻止做夢的夜晚以後,其做夢時間明顯增加。結論:「做夢確實是人的生理需求」。而且有研究表明:在rem睡眠期間大腦中蛋白質的合成比nrem睡眠期間更多,rem睡眠期是所有睡眠期間最重要的。

想到了很久以前看到的「達文西睡眠法」。其定義為:將人類單次的睡眠過程分散為多個睡眠週期,以此來減少睡眠的總時間,即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的睡眠週期等於是扼殺了rem睡眠期,可能會有很多負面影響。

第二個研究:「夢裡出現的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 有兩種觀點。弗洛伊德認為:夢是人們在潛意識中表達的那些在清醒狀態下無法實現的願望。在白天看見了女神,不敢表白,晚上在夢中和女神結婚了。如果有一次夢境是與此有關,這種觀點就被極大的強化了。這一點又與條件反射有關。有關條件反射後面會說到。另一種觀點:夢不過是在rem睡眠過程中,人們試圖對大腦自發產生的隨機神經電衝動的解釋。直白一點,就是在rem睡眠期間大腦產生了一些隨機資訊,然後大腦將這些隨機資訊與腦中的記憶以某種方式聯絡起來,綜合起來,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夢。這種觀點也可以解釋」夢中和女神結婚」這個例子。原來夢裡的新娘是隨機產生的,沒準哪天就碰到「夢裡和鳳姐結婚」了。

這部分是講條件反射。大家都學過「巴普洛夫的狗的唾液實驗」,其實條件反射的範疇廣的多。對蛇或者狼的恐懼,其實是條件反射;對某種事物的迷信,其實也是條件反射;一些後天的學習行為,也屬於條件反射。形成條件反射的根本原因,在於某些事件對特定條件的強化作用。之前的「夢裡和女神結婚」的例子就是對」弗洛伊德對夢的解析」這種觀點的強化。

再來個例子。表白是通過後天學習得到的能力,在表白的時候,我們會說:」我愛你「。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生來就被教導:」你這個逗比「是表達愛意的話。那麼,表白的場景就變成了:王子捧著鮮花站在熱氣球上,十分浪漫地對公主說:」你這個逗比「。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記得高中的時候,有很多人在宿舍裡打著電筒看書。很多人們似乎培養了這樣的條件反射:廢寢忘食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勤奮。大學的時候也有戲言:deadline是第一生產力。大家都會說一句,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是,你真的讀過《三十六計》嗎?」走為上「,是三十六計中敗戰篇的最後一計。不經思考而形成的條件反射,連無條件反射的基本效用都達不到。

與主題無關的一點感悟:

自己看的書不少,看書時思考也算多,但很少寫比較長的文章。這幾次的寫作其實讓我很驚訝:寫作時的思考過程可能比看書時更深入,更全面。稍微總結抽象一下,其實寫作是將獲取到的知識點串成線,不斷積累的知識線再逐漸串成知識網。這個時候的收益才最大。就跟旅行一樣。真正有意義的旅行,不是單單去了好多國家,拍了好多**,而是從不同的生活和風景中,看到了些許差異,又領悟了些許差異,有思考,才有幫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應該是這個點。

這個系列還有其二,其三,其四….敬請期待。

今日薦歌:

《慢慢》    張學友

《不知去向》   梁博

《花房姑娘》   林志炫

分類:

標籤:

好文要頂

關注我收藏該文

程式開發心理學

程式開發心理學 本文選自 程式開發心理學 一書 譯者序 能夠有幸翻譯weinberg 溫伯格 的這部作品,對於我來說實在是榮幸之至。溫伯格的大名自不必說,這位軟體領域著名的思想家,美國計算機名人堂首批5位成員之一,在全球的計算機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他那獨特的視角和 遠矚的預見能力,使他的每部作品都熠...

程式開發心理學

在自己領域中思考自己的方向,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調整自己的戰略 優秀的程式設計師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天生的 閱讀優秀的程式來提高自己 在專案開始時,確認 正確性 時間 效率和適應性的優先順序,並隨情況變化 發現錯誤後,對導致這個錯誤的思維進行檢討,然後採取相應措施 具有共同價值觀和習慣的團隊是乙個...

《程式開發心理學》

1 隨著程式的規模不斷變大,那些早期做出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其影響會擴散得更厲害。2 對於任何可能的輸入,程式都應該給出正確的輸出。3 乙個系統對某個特定環境適應得越好,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就越差。4 使用者想要的並不是較短的平均執行時間,而是執行時間較少地波動,以使他能夠合理地安排工作進度。5 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