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興趣求職80 會失敗,為什麼 ?

2021-07-25 08:58:43 字數 4007 閱讀 5134



最近在分答上收到了下面幾個問題:

注:分答中搜尋安曉輝可找到我

看來很多人都想做自己的喜歡的工作,會因為不喜歡當下在做的事情而焦慮,選擇離職。那麼,該怎麼判定自己到底是喜歡當下的工作還是不喜歡?

聽到一段旋律優美的**,會對小提琴發生興趣;吃了別人做的板栗紅燒肉,也想自己做做看;去攝影展看到美輪美奐的**,就想馬上買一部單反也到懸崖邊上拍雲卷雲舒;路上見到踩著旱冰鞋刷街的人從身邊呼嘯而過,很可能心中一動打算明天就到廣場練滑冰……

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受到了某件事情帶給我們新奇、快樂,我們就很容易對其產生興趣。這個階段的興趣,停留在感官階段,處在「想要」層面,只看到美好的一面,甚至不自覺的放大美好的一面。

當你在感官上受到刺激,對一件事產生了興趣,就可能會去做。而做的時候,事情的本質就會暴露出來——一件事情既有新奇好玩的一面也有滯澀艱難的一面,當你遇見了滯澀艱難的那一面,很可能就會產生「怎麼會這樣啊」、「一點兒也不好玩」之類的想法,就會有挫敗感。當你不能從做這件事中獲得新奇、快樂的體驗,就會放棄,這個淺層的興趣就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如果你在嘗試之後真的感受到了快樂、愉悅(明顯比不適感強烈),那你就願意繼續做下去,就願意經常性的來做,這樣,初期的感官興趣就成了樂趣,就可以保持下來。比如你聽歌,聽了之後又去了解這首歌背後的故事,了解之後你會更願意聽;比如你吃到好吃的菜,會琢磨它是你怎麼做出來的,你自己要是做出來了你會更高興;比如你在影展看到令人驚嘆的**,會思考攝影者是怎麼選景、構圖,如果你體會的指引你拍出了更好的**,你會尋找機會更多地看好的攝影作品……

某件事成了你的樂趣,你也願意去做,就可能萌發把這件事做到出類拔萃的想法,如果你能夠持續地、刻意地練習(參見《刻意練習》一書),就可能成為這方面的高手和行家。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是我一輩子想做的,我就要在這方面有所成就。於是,樂趣就轉變成了志趣。

這就是興趣的三個層次:(感官)興趣、樂趣、志趣。

沿著興趣往志趣這條路走,有兩個明顯的時期,可能讓你對自己的興趣產生懷疑

從興趣到樂趣之間的挫敗期

從樂趣到志趣之間的停滯期

很多想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工作、實際上頻繁換來換去的朋友,其實是在不斷地經歷挫敗期。他們覺得工作應該與自己的興趣結合起來,也遵循這點來找工作,但是一旦真的開始從事一種職業,就發現遠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回事——今天這點讓自己不舒服明天那個讓自己難受後天又有東西讓自己受挫,這和原來的想象之間的差距太大了,各種不適衝擊著自己,就覺得眼下這工作不合適,就又對其他的工作發生了興趣,萌生了「那個更好」、「那個更適合自己」之類的想法,就有了跳槽的衝動。

可是如果跳過去呢,其實幹上一段時間,又會回到被不適感包圍、懷疑自己不喜歡、準備再跳這樣的路上了,於是就形成了下面的迴圈:

實際上,這些朋友不是不喜歡工作,而是不喜歡那個挫敗的、狼狽的、不堪的自己。而他們喜歡另乙個工作,對另乙個感興趣,又往往是因為還沒開始,偏向臆想這份還沒開始的工作的好處,一旦開始呢,就又進入做不好、不喜歡的死胡同裡來了。

還有一部分朋友,在嘗試時接受了感興趣的工作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不適這種事實,願意為了自己喜歡的事而接納那些不那麼喜歡的因素,度過了挫敗期,在當下的崗位上幹了一段時間,慢慢進入了停滯期。

當乙個人進入停滯期,會發現自己在這段時間內進步緩慢,多努力一點還是少努力一點,都是那個樣子,沒什麼差別。此時就會產生懷疑,就可能把自己的瓶頸期歸因為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的真愛,產生再去尋找喜歡的工作的想法。

但其實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會經歷快速成長期,進入看似停滯的高原期,高原期後面還可能有突破,就看你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持續努力,刻意練習,迎來質變。

下面是能力發展曲線圖,說明了精力投入和能力成長的關係。

下面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突破自己討厭的工作走向成功的經歷,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後來託關係進了一家瀕臨倒閉的陶瓷廠(松風工業)。松風工業經營慘淡,員工工資都發不下來,旁邊小賣部的老闆都說在這裡上班老婆都找不到。稻盛和夫對瓷器不感興趣,又拿不到工資,吃穿用度都成問題非常苦悶,一度徘徊在***堂口前,想要加入他們。

過了沒幾個月,與稻盛和夫同時加入松風工業的幾位同事先後離職,很快只剩他和另外一位同事。兩人看看在松風工業陶待下去不是個事兒,就去參加自衛隊幹部候補生學校的考試,兩人都通過了,只要從家裡拿到戶口簿就可以報道了。那位同事的家人很快寄來了戶口簿,稻盛和夫寫給家裡的信卻石沉大海——他哥哥非常惱火,認為「家裡節衣縮食把你送進大學,多虧老師介紹才進了精度的公司,結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辭職?真是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氣憤之餘據不寄送戶口簿影印件。

後來只剩稻盛和夫乙個人繼續留在破敗的松風工業。此時他已經無法選擇,只好從自己身上開刀了。他不再抱怨工作和沒有工資,決心要先埋頭工作,於是鋪蓋卷一捲,鍋碗瓢盆都搬進實驗室,睡在那裡,晝夜不分,極度認真的投入工作。

後來稻盛和夫接受了一項新任務,研究開發一種叫作「鎂橄欖石」的新材料,這是一種新型陶瓷,絕緣性超好,特別適合於高頻電流。但這種材料極難合成成型,因為沒有合適的粘性材料。當時全世界只有通用電氣(ge)一家成功合成「鎂橄欖石」。

稻盛和夫在像樣的實驗裝置都沒有的境況下日以繼夜的工作,反覆試驗,結果卻總是不理想。為了解決「粘性」的問題,稻盛和夫每天思考、試驗,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幾乎痴狂的地步。有一天他在走進實驗室時被某個容器絆了一下,差點跌倒,下意識一看腳下,鞋上沾了試驗用的松香樹脂。正當他要喊「誰把松香擱在這個地方!」時福至心靈,立即架起乙個簡單的鍋,將陶瓷原料和松香放入鍋中,一邊加熱一邊混合……

後來,成功了!令人頭痛的難題就這樣解決了,稻盛和夫稱那一瞬間為「神的啟示」。

稻盛和夫後來創立「京瓷」,上市,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再後來又創立kddi,再度成為世界500強。稻盛和夫也成了唯一一位創立兩家世界五百強公司的人。再後來78歲時出任日本航空公司懂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把日本航空公司重新帶回世界500強。

任何一件事,如果你不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馴養,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興趣和熱愛。多數時候我們是因為做得好而熱愛,因熱愛而做得更好。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回頭來看,其實興趣對於尋找工作來講,起的是乙個過濾器的作用,它幫我們篩選出乙個想做的職業列表,而到底哪個是你的真愛,則需要實踐之後才知道,需要做好之後才知道。

如果遇到一點挫折和艱難,遭受一點挫敗就放棄,那很可能陷入「感興趣–>嘗試–>放棄–>感興趣……」這種惡性迴圈,最終什麼也做不成。

假如你已經陷入了「感興趣–>嘗試–>放棄–>感興趣……」這樣的迴圈,常常感到茫然和挫敗,那不妨先停下來,打破換來換去的惡性迴圈,聚焦在當下的事情,努力做到出類拔萃。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興趣,而是沒把事情做好,不喜歡那個挫敗的自己。如果你真的做好了一件事,就很可能會開始喜歡這件事——因為你喜歡自己投入的感情和努力,你喜歡自己有價值的樣子。

當你做好,當你取得令人高興的成長,當你做到出類拔萃,你的經歷、眼界、思維,都會發生變化,那時的體會,和現在四處輾轉尋求喜歡的工作而不得的感受,天差地別。

所以,從現在開始,精進吧,成為乙個很厲害的人。

有一本暢銷書叫作《異類》,講述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大意是說,在大多數領域,持續做上一萬小時,就可以成為高手。

有另外一本書,叫作《刻意練習》,它講,只有你聚焦到某個方向,不斷設定有挑戰的目標,刻意地練習,反覆的修正和改善,才能在持續投入大量的時間後成為高手。

這兩本書和我們說的興趣結合起來,為我們指明了精進的道路:

所謂刻意練習,簡單說就是「3f」,即:

focus,指專注地做事,所謂專注,就是方向明確,聚焦當下,心無旁騖,積極努力。

feedback,指反饋。我們在練習時,需要有高人陪伴,需要找到教練,能夠及時給予我們準確的反饋,讓我們知道差距。

fix it,指修正,改善。當我們獲得了反饋後,要根據反饋來改善自己的做法,這樣才能進步。

如果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能夠做到「3f」原則,持續一定時間後,就能成為高手。

憑興趣求職80 會失敗,為什麼

最近在分答上收到了下面幾個問題 注 分答中搜尋安曉輝可找到我 看來很多人都想做自己的喜歡的工作,會因為不喜歡當下在做的事情而焦慮,選擇離職。那麼,該怎麼判定自己到底是喜歡當下的工作還是不喜歡?聽到一段旋律優美的 會對小提琴發生興趣 吃了別人做的板栗紅燒肉,也想自己做做看 去攝影展看到美輪美奐的 就想...

憑興趣求職80 會失敗,為什麼

聽到一段旋律優美的 會對小提琴發生興趣 吃了別人做的板栗紅燒肉,也想自己做做看 去攝影展看到美輪美奐的 就想馬上買一部單反也到懸崖邊上拍雲卷雲舒 路上見到踩著旱冰鞋刷街的人從身邊呼嘯而過,很可能心中一動打算明天就到廣場練滑冰 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受到了某件事情帶給我們新奇 快樂,我們就很容易對其...

為什麼憑興趣求職,80 會失敗

最近在分答上收到了下面幾個問題 注 分答中搜尋安曉輝可找到我 看來很多人都想做自己的喜歡的工作,會因為不喜歡當下在做的事情而焦慮,選擇離職。那麼,該怎麼判定自己到底是喜歡當下的工作還是不喜歡?聽到一段旋律優美的 會對小提琴發生興趣 吃了別人做的板栗紅燒肉,也想自己做做看 去攝影展看到美輪美奐的 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