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 阿里對比

2021-07-11 07:27:15 字數 3719 閱讀 2548

從體量層面看,無論是市值、gmv(商品交易總額)、盈利能力還是生態圈的繁榮程度,阿里都遠超京東。不過,京東的增長勢頭良好,未來二者的差距有望縮小。

【市值】截至美國時間上周五晚,京東市值329億美元,阿里巴巴市值2434億美元,是前者的7倍。

【gmv】2023年第三季度,京東gmv是人民幣673億元,同比增長111%;阿里巴巴同期gmv為人民幣5557億元,是前者的8倍,同比增長48.7%;儘管從增速上看,京東是阿里的兩倍有餘,但並不意味京東可以在短期內趕上阿里,畢竟兩者體量差距太大,且難以預料京東這種急速壯大還能持續多久。

【使用者】2023年,京東年活躍使用者數為4740萬;阿里巴巴在其2014財年(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前一年時間)的活躍使用者數量則為2.55億,約為京東的5倍。

【商戶】京東雖然以自營為主,但其開放平台(pop)業務也在高速增長。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共有約5萬名商家入駐。2023年第三季度,京東第三方開放平台業務交易總額為26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48%,在總交易額中佔比為39.9%。阿里巴巴則號稱有800萬商家,二者不在乙個量級。不過,考慮到模式差異,這一對比不具太大的參考意義。

綜上所述,單從體量層面看,京東並不具備與阿里平起平坐的資格。那麼,京東的優勢在哪?

眾所周知,京東是自營為主的電商,b2c是其根基,阿里是平台電商,b2c(天貓)和c2c(**)並重。這種模式差異使得二者成為了兩家完全不同的企業,在產品和體驗、平台公信力方面大相徑庭、各有優劣。

【產品】在產品方面,**的品類豐富度自不必言,從服裝、家電、3c、家居、百貨到汽車,「萬能的**」有求必應,這主要得益於阿里並不染指產品,所有的sku(庫存量單位)都由平台上的賣家自發提供。賣家自然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所以最終形成了乙個品類繁榮的大集市;相對而言,模式類似的京東和天貓,對商品的質量和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門檻較高,品類較少。尤其京東以自營為主,品類擴張的成本很高。所以從品類豐富度的角度看,京東不佔優勢。

但在產品的品質方面,京東對商品的把控力度更強。長期以來,京東一直以「**行貨」自居,尤其在3c、家電等標準品方面,儘管也時有假貨、翻新貨等事件被爆出,同時第三方平台上也曾爆出存在**假貨的商家,但相比**上假貨水貨氾濫、李逵李鬼並存的現狀,京東在「**行貨」形象的塑造上顯然更有優勢。

電商在中國剛剛起步的時候,**致勝,**的急速崛起正是得益於低價這一草根氣質。但隨著商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成本劇烈上公升,過去的低價商品不再具有**優勢。加之國內的消費潛力正在釋放,追求有品牌、質量有保障的商品是未來主流的消費需求。所以,單從商品品質角度看,京東模式具有一定優勢。當然,意識到b2c才是未來的阿里巴巴,近幾年也在不遺餘力的發展天貓。不過,按照目前的現狀看,天貓更擅長服裝等品類,3c、家電方面京東的實力更強一點。

物流一直被認為是京東的核心競爭力,京東7萬多名員工,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倉儲和配送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證商品及時送達,可以進行貨到付款,快遞員未來還能當做推銷員使用,成為o2o的線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賣商品,所以物流服務通過四通一達等社會化物流企業來解決,雖然馬雲希望通過發展菜鳥物流來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進展。

綜上所述,在使用者體驗層面,**形象、物流體驗上京東優勢較為明顯;而在**越發被詬病的今天,阿里要想捍衛自己的電商帝國,既需要大力扶持天貓,又需要不斷完善物流環節,挑戰不小。

京東做的是零售業+物流業,阿里玩的是商業地產+網際網路廣告。零售業和物流業的錢需要一分一分賺,效率就是生命,所以京東注定苦逼;地產業和廣告業都是暴利行業,成本低、來錢快,阿里成為土豪一點都不奇怪。

【盈利模式】自營電商,自買自賣,京東賺的是差價。舉個例子,一台手機進價3000元人民幣,售價3288元,京東賺的就是288元的差價。除去倉儲、物流成本,利潤微乎其微。加之,京東一直在大肆興建倉庫、擴充配送隊伍,有著這些投入做為背景,不難理解為何京東一直 虧損。而阿里巴巴不管商品、不管物流,只需負責經營好流量,就可坐收租金和廣告費,毛利奇高,風險極低。

所以,當馬雲輕輕鬆鬆賺的盆缽滿盈、走上「神壇」、呼風喚雨之時,劉強東還在苦逼兮兮地和快遞員們稱兄道弟、打成一片。問題是,羊毛不會出在狗身上,馬雲雖富,卻是建立在數百萬商家掙扎生存的前提下;劉強東雖窮,但效率未必就不能致勝。在零售業的鏈條上,京東和阿里都各佔一環,到底誰的模式才是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模式?**這個問題需要對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綜合分析。

【生態】

劉強東有個著名的「十節甘蔗」理論,從零售行業**鏈的角度解讀了利益分配。他認為,乙個產品從創意、設計、研發、製造到定價五個環節應該由品牌商來做,從營銷、交易、倉儲、配送到售後這五個環節應該由零售商來做。京東的策略是做更多的環節,交易是基礎,延伸至倉儲、配送、售後、營銷等其他環節追求更好的服務和更大的盈利空間。這意味著,品牌商跟京東合作,只需要專注在產品的生產階段,流通環節交給京東來做,比較符合專業分工的理念。可以說,京東是零售服務商,是為品牌商打工的。

在阿里的體系內,上述十個環節仍然需要由賣家自己來做;而且,為了爭搶流量賣家往往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競爭成本暴增,生存狀況普遍艱難。這也是最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感嘆在**的生意不好做的原因。

劉強東不久前暗諷阿里讓賣家賺不到錢,但自己卻過得十分滋潤,並非沒有道理。

總之,阿里的模式雖然賺錢容易,但商家之間競爭激烈。當然,京東的重模式也並不完美。按照劉強東的計畫,京東希望未來能擁有60萬名員工,這樣的擴張節奏,蘊藏的風險十分巨大。管理乙個擁有60萬名員工的企業,保持零售和物流兩個方面的效率第一,絕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眼界決定高度,思路決定出路。

梳理阿里巴巴的歷史不難看出,馬雲最懂「順勢而為」的重要性。他抓住了21世紀後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每乙個高增長點: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以及中國基礎物流落後等,並將其變為公司轉型的方向。

阿里曾經適時地把業務重點從b2b賺到c2c(**),後來又轉到b2c(天貓)。在電商業務之外,馬雲也希望依託支付寶打造乙個新的金融帝國,同時,馬雲還在涉獵醫療、教育、文化等產業。可以說,**有風口,**有金錢,**就有馬雲。

阿里巴巴雖然起家於電商,但未來完全有可能幹完就走,等到行業不再呈現高增長態勢、需要比拼效率之時,或許阿里的金融、醫療、教育、文化布局已經築起了另外幾座金山。

而劉強東則似乎鐵了心要在零售行業扎根,除了金融,京東很少參與主業之外的其他業務。零售業賺錢不易,但京東就是要啃這塊老骨頭。

不過,最近兩年,京東也在做出改變。劉強東曾期望,京東金融未來十年內要撐起京東70%的利潤。理財+**鏈貸款+消費貸款+平台業務+眾籌,京東手握自己的使用者和資料,也在爭取另乙個春天。

但在塵埃落定之前,京東和阿里的競爭還將持續。圍繞農村電商、o2o等新興領域,雙方短兵相接、爭個你死我活也不意外。對**商和消費者來說,有競爭才會有越來越好的產品、持續改進的服務。

如果把馬雲的經營風格比喻成最善於巧借外部資源進行整合、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行空天馬;那麼劉強東就是一匹幾十年躬耕江東、不惜力的流汗老牛。

持續的虧損和對於倉儲物流及配送體系的高投入,並非京東發展的最大障礙,看看京東在美國的標桿亞馬遜也會發現,即便像投 資者看好的這樣的明顯企業,亞馬遜近年來一直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入,也會時常在虧損邊緣徘徊,但這一財務表現並沒有阻止投資人的熱情——他們看中的是亞 馬遜的未來(包括它與線下巨頭沃爾瑪競爭時的市場布局)。

如果說京東為了擴張速度和市場布局甚至不惜虧損的話,那麼阿里平台模式的增長天花板究竟在**?它的增長速度緣何突然放慢?投資人為何不再有當初貪婪之熱情、甚至棄之而去了呢?

「瑜亮情結」體現在阿里和京東身上,正好印證了「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古訓。

看看阿里在美國的鼻祖ebay,就能更加理解這把長尺的「短處」。由於無法監控到平台上規模龐大的每乙個店鋪,更難觸控到購物平台上的使用者體驗,ebay模式和**、天貓一樣飽受假貨、欺詐、營收增長滯緩的困境,而不被投資人看好。

管窺「雙11」 看京東阿里怎樣下零售創新棋局

眼瞅著 11 11 的腳步越來越近,兩大電商巨頭阿里與京東早已做好準備,各自出招,試圖鋪設一盤更大的零售創新棋局。無人 物流成加分項 隨著訂單量驟然上公升,物流已成為 11 11 的直接戰場。隨著每年 11 11 快遞量的迅猛增加,每年中國快遞行業都在考驗中完成公升級。往往前一年的峰值量也成為第二年...

京東阿里都已入局 順豐在即時配送的勝算有多大?

而第二天也就是11日,菜鳥宣布以眾包業務和其他業務資源及2.9億美元現金戰略投資即時物流平台點我達,成為其控股股東。菜鳥的注資為點我達打了一劑強心針,而前面還有閃送 達達 京東到家經營多年盤踞著的山頭,順豐能在即時配送這場大戰中還能取得優勢嗎?競爭對手入局早 巨頭多 而順豐在訂單 上還沒有優勢 即時...

京東 2019校招筆試 對比

現有n個物品,每個物品有三個引數 ai bi ci 定義i物品不合格品的依據是 若存在物品 j 且aj ai bj bi cj ci,則稱i物品為不合格品。現給出n個物品的a,b,c引數,請你求出不合格品的數量。第一行包含乙個整數n 1 n 500000 表示物品的數量。接下來有n行,每行有三個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