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分析時,問清楚這 60 個問題

2021-07-10 08:39:49 字數 2105 閱讀 2567

36氪的朋友們

•  15 小時前

分析物件不同,思考的內容不同。

一、專案初期,對可行性的分析

1. 市場環境

1.1 背景和趨勢:這個方向是不是很火(o2o)? 會不會是未來網際網路的趨勢(vr)?

1.2 競品情況:有多少團隊在做?bat 是不是在涉足,或者計畫涉足?他們目前的市場份額如何?

1.3 當下市場規模:所在的垂直市場有多大?所在的大類市場有多大?市場的空間多大?藍海還是紅海?

2. 使用者需求

2.1 需求定義:是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沒問題存在的需求都是偽需求)?這個問題是不是特別嚴重?有沒有詳細的場景描述(*** 時,特別討厭做 ***,要是 *** 就好了)?有多少使用者會遇到這些問題(比如是你和你老婆會遇到,還是你確定所有人都會遇到)?

2.2 需求剛弱:是不是很痛點、很貼切的需求(比如上門洗車並不是剛需)?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不解決真實性的問題,只是把租房資訊放平台上有意義嗎)?目前使用者的需求是不是已經充分滿足(比如我為什麼要特地下個舞蹈教學愛屁屁而不是在優酷看)?

3. 產品邏輯

3.1 功能邏輯:功能能不能真正滿足需求(比如我要的是方便快捷,但上門理髮反而更折騰)?有沒有不合理的漏洞(比如我們希望記錄使用者的信用,但使用者交易卻不會通過我們進行)?要怎樣實現目標功能(配合的具體運營、技術、產品要怎麼做)?

3.2 商業邏輯:離交易是不是足夠近(不要做到最後發現成了公益平台)?使用者價值在你的產品上會不會體現(比如付費時的交易、創作時的內容、社交時的關係鏈)?

4. 自身能力

4.1 團隊情況:運營、技術和產品的能力能否實現目標的功能(類似人工智慧、**大戰不是小團隊可以碰的)?創始團隊是否有能力勝任其職責(創始團隊無法 hold 住更多牛人的加入)?

雖說很多都是創始人該想的,但落實到產品上,就應該是產品經理搞明白的。

二、產品設計時,對功能互動的使用者體驗的分析。

1.1 需求類別需求是基本型、期望型還是興奮型(參考 需求不是『我覺得重要』就重要的)?需求所要求的功能是目前是重要的還是緊急的還是其他(比如聊天記錄都會丟失時要不要美化圖示)?

1.2 可操作性功能使用是不是能夠達到效果(比如老人機模式卻沒有讓字型夠大)?有沒有考慮到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比如移動資料下提供純文字省流量的模式)?在使用時會不會經常打斷使用者(頁面跳轉太多、需要完成的步驟太多)?

1.3 容錯可靠所有錯誤情況是不是考慮到了(比如「啊,這個空白頁面是什麼意思居然沒有解釋」)?在極端狀況下是不是能夠可靠(比如便簽字數太多就根本不能用了)?

2. 易用性

2.1 學習成本使用者的學習成本是不是足夠低(比如要先給使用者看一百字的新手教程嗎)?邏輯的一致性是不是夠好(比如按鈕長得不一樣、資訊格式不一樣)?使用者再次使用時需不需要重複學習(用過一次就完全能夠掌握並記憶)?

2.2 資訊傳遞文案是不是都能通俗易懂(比如「現在無法停止通用卷裝置」)?使用者需要的資訊是不是都能找到(比如我是滴滴的司機,卻找不到獎懲規則)?提醒和警告是不是完整(告訴使用者發生了什麼、因為什麼、能做什麼)?

2.3 高效完成現在的方式已經是最好的了嗎?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比如 windows 下操作彈出 usb 裝置還可以再簡化)?有沒有在處理特殊情況時的高效方法(比如能不能有多選和批處理的功能)?

3. 友好性

3.1 視覺效果是不是美觀?會不會造成不適感?

3.2 簡潔清晰介面元素還能再減少嗎?視覺焦點是在重要資訊和功能上嗎?

三、在專案管理和個人管理上,要做問題分析。

1. 定義問題(what、who、why)

2. 解決問題

3. 覆盤問題

4. 提高效率 / 節省成本

我數了數,大概有 60 個問題。如果作為產品經理在做各種分析的時候全都搞明白,應該差不多了。

AI 產品如何做產品定位分析?

ai 產品在做產品定位的時候,比常規產品要考慮多乙個維度,就是演算法和資料規模的問題。這也是 ai pm 比常規 pm 要求更高 工作更難的原因,因為產品中的很多環節都要多考慮乙個 ai 的維度,這個維度可能會將原有的問題複雜化,或者是需要提煉出更高的抽象層級。關於產品定位,也是我在剛開始接手寫匠產...

產品經理做產品前問自己六個問題

產品經理有時做產品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做的產品到底幹嘛的,有時做到一半時或者遇到難題時才反過來思考自己做的產品到底是幹什麼的,哪類使用者會去用,使用者會喜歡嗎 當這一切問題煩繞著自己時,才發現迷失在產品怪圈裡了。當然不排除很多產品的需求來自市場 來自於boss敲板定的,但你是產品經理,當你都沒辦法說服...

心情不好時做這25件事

1 如果您覺得力不從心,那麼應堅決地拒絕任何額外的加班加點。2 擁有一兩個知心朋友。3 犯錯誤後可別過度內疚。4 正視現實,因為迴避問題只會加重心理負擔,最後使得情緒更為緊張。5 不必事事 時時進行自我責備。6 有委屈不妨向知心人訴說一番。8 少說 必須 一定 等硬性詞。9 對一些瑣細小事不妨任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