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在錯誤的裁員轉型路上迷失

2021-06-17 18:23:02 字數 1511 閱讀 5594

ibm這個百年企業再次來到乙個艱難時刻。3月底發布的一季度財報顯示,ibm營收234億美元,同比下滑5%;淨利潤30億美元,同比下滑1%,雙雙低於市場預期。

而在華爾街數字之外的產品競爭中,ibm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像價值97億美元的雲硬體市場中,synergy研究公司的資料表明,ibm已經被思科超過,現在只有14%的市場份額,更糟糕的是這個市場正在縮小,企業正在減少購買硬體的需求。

也就是從第一季度起,圍繞ibm裁員的訊息不絕於耳。ibm終於在上月啟動了一項6000——8000人的裁員計畫,佔全球員工總數的2%。

從某種意義上說,ibm此次裁員更像是討好華爾街,而非實際意義上的變革,對這支it行業的大象而言,曾經何時:硬體+軟體+服務的三把斧可謂引領一代it行業的變革,如今戴爾、惠普無不都在模仿藍色巨人的路數,但在企業it由資訊化向網際網路化轉變的時代,ibm的三把斧瞬間沒了功效:如何說服預算不多的企業購買硬體——降價顯然不可能,如何跟上網際網路時代快速交付的軟體開發和服務節奏,很明顯,這支大象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ibm的確是一家偉大的公司,翻開ibm本世紀的一些重要舉措,能夠看出藍色巨人如何果斷的做出從單純的硬體廠商轉向軟硬結合加服務的決策。

2023年,收購普華永道的諮詢部門,強化ibm服務體系;2023年,將硬碟業務賣給日立公司;2023年,**thinkpad pc業務。此時的ibm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自2023年提出智慧型地球的概念後,ibm在雲計算、大資料、智慧型領域不斷布局,儘管經歷金融危機,但ibm的股價依然堅挺,再次成為it行業的旗幟。

ibm的再次轉身絕非僅僅通過幾千人的裁員就能實現,在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並行發展的新時代,在公有雲不斷侵蝕私有雲市場的新時期,ibm需要做的是放下固有的模式,重新啟程,適應新氣候下萬事萬物。

前一段時間盛傳ibm欲將x86伺服器業務賣給聯想,且不說目前硬體部門的利潤率有多低,是否**並無多大意義,另一方面,這也顯示出ibm對真正的業務更新缺乏信心。

ibm利用強大的技術優勢占領了企業私有雲市場,並在高利潤的刺激下幾乎放棄公有雲市場,但如今消費者的需求變了,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放棄私有雲而奔向公有雲,大型企業也在逐步實現這一轉變,但ibm在公有雲上的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ibm該怎麼辦?

2023年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曾經這樣評價ibm:」ibm的產品開發人員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或計算機,但當你壟斷了市場,能讓公司更加成功的是銷售和市場人員,他們最終會掌控公司,產品人員會被排擠出決策圈之外。當公司變得越來越大時,他們會想著複製最初的成功,大部分人會不知不覺地認為流程有某種魔力可以取得成功。所以他們開始在公司裡把流程制度化,用不了多久,人們會困惑地認為走流程就是工作本身,這最終導致了ibm的下滑。」

這在藍色巨人多次轉型中像個魔咒一樣不斷輪迴,郭士納20年前大刀闊斧的改革ibm時,一項業務審批需要5層審批流程,而20年後的今天這一數字已經超過10層。

當然,ibm也在努力革新。在上週剛剛結束的ibm技術峰會上,藍色巨人全力推廣其移動產品組合——mobilefirst,希望能通過這個產品組合完成移動、大資料、雲計算的融合,並進一步布局物聯網。但和之前幾次轉型中革命性創新相比,這個移動優先的策略,更像是被動防守,而非主動進攻。倘若沒有更多創新,藍色巨人的未來令人擔憂。

在IBM的公升遷之道

ibm的公升遷,就如同官場一樣,要靠本事,也要靠運氣。搞得好了,幾年之內連公升 也不是不可能,搞得不好,在乙個位置上呆個十年八年也是常事兒。君不見,公司裡若干熟悉的面孔,退休的時候定格在band 9?業績和能力是必須的,但是只有業績和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曾經有那麼一位女士,當初在公司也是叱吒風雲的任務...

談IBM的轉型與人工智慧開發

北京時間10月13日晚間訊息,ibm公司董事長 總裁兼ceo羅睿蘭 ginni rometty 今晚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了一場主題為 轉型,奔向認知商務時代 的主題演講,並與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展開對話。ibm公司董事長 總裁兼ceo羅睿蘭 羅睿蘭曾在1981年作為系統工程師加入ibm公司,20...

那些在錯誤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國產VR

今年國內做虛擬實境的團隊紛紛浮出水面。因為oculus被fb收購,以及三星推動gear vr讓大家都看到了消費級市場的機會。宅客君在oculus被收購的前後近半年時間裡,大約見到了不下20支團隊。而非著名虛擬實境業內人士k labs的創始人潘博航則告訴我們當下活躍在這個圈子內的團隊不下80家,其中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