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不負責任地評價過
知乎,這次輪到α城。因為只是旁觀者的身份,缺乏直觀的使用者感受,所以發言不靠譜,也不負責任。如果與你的意見相左,就請快點忘掉它吧。
豆瓣為什麼會做α城?
作為一枚與豆瓣長期保持距離的大齡男青年,我有三個猜測:
-尋找比「小組」更大的粒度,對豆瓣使用者進行人群重組
-通過更大粒度的使用者聚合,以及居民自治帶來的歸屬感,發揮比「小站」更旺盛的使用者創造力
-以「豆瓣的方式」來探索電子商務的可能性
但我並不看好α城。
關於這個問題,我與豆瓣重度使用者的意見相左。他們不反對α城現在是蕭條的,甚至混亂的,但前途終歸是喜人的,尤其光明的。是這樣的麼?我在微博上簡單寫了五條對「某產品」的看法,結果大家都猜出來在講α城,索性鋪開來寫成一篇日誌。
1、用力過猛
阿爾法城、時光裡、小孔成巷……滿是豆瓣重度使用者的趣味。豆瓣本身的小眾調子隨著其規模成長,以及小組小站的多元化,逐漸變淡;但阿爾法城的規則與風格迎合了豆瓣使用者中的重度文藝腔,以至於受眾群過窄。與其說是求新求變,不如說是自戀成癖。
2、索引低效
目前的α城為坊-街二級結構,作為實驗產品,使用者在基本無引導的環境下自發聚合——這倒不是問題,問題是缺乏分類索引。坊名:玩深沉。街名:文藝腔。大部分區域完全無法從投票產生的名字上去理解它的趣味與主題。找到自己喜歡的社群是很考驗耐心的一件事情,一條街一條街地逛過去,看看街道簡介,看看居民常去的小組,看看亂糟糟的討論區,茫然尋覓自己的歸屬。
α城現在有18個坊,大約150條街道,並且在不斷的生長之中。因其索引性之差,全靠人拉人的方法來完成使用者重組,但這並不是乙個非常有效率的方法,其間的隨機因素太多。由於街坊主題過於隨性,即便在社群建構的初期,也難以做到高質量的人群匹配。
3、話題貧乏
很難想象在這種氛圍下,如何培育社群,如何引發出使用者群的創造力。
4、操之過急
我的這個觀點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反問:α城還急?已經非常謹慎有耐心了。
我可不這麼認為。
大概在一兩個月的時間,不少街道已經擴張到了1500人數上限。二乙三街這種冷清街道也有300多人入駐。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乙個數字上的問題,而是使用者自發聚合,社群主題模糊帶來的連鎖壓力。α城相當於上百個重組後的社群,維繫其活力的並不是人群趣味,而是「關係」與「話題」。然則小圈子裡的關係帶到大圈子裡去,會因為環境陌生而失去活性,這個時候偏偏又缺乏帶動整個氛圍的話題來潤滑互動(聊天桌也忒無聊了)。
天底下沒有乙個速成的社群。所有的社群都是借由一小撮種子使用者先玩起來,通過他們形成社群的文化沉澱——也就是俗稱「氣場」的東西。聚攏種子使用者的「核」可能是乙個具體的話題(貼吧),可能是一些可靠的關係(sns),也可能像網際網路早期論壇那樣,僅僅憑愛好就能湊齊一批氣味相投的人(舞文弄墨版,心情故事版)。但別忘了,早期論壇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比如使用者與同好交流的需求極為強烈,甚至無可宣洩,比如使用者平均素質偏高,比如社群規模較小;故而容易互相吸引,有耐心地黏合在一起。
把早期論壇的案例移植到α城來,使用者並沒有在α城與同好交流的「渴望」,僅作到此一遊,且整體素質平平,這時平均七八百人的開放性環境反而抑制了很大一部分發言衝動。只有大大咧咧的人才樂意大大咧咧地講話,顯性內容的質量低下,灌水嚴重,管理鬆散,愈發降低了街道的魅力。整個α城的建設過程中沒有刻意地營造氛圍,引導話題,篩選使用者與內容,從現狀來看,這種大膽的民主嘗試是失敗的。社群形成中並未自發出現意見領袖,話題達人,而是劣幣驅逐良幣。大家的耐心很少,期待很高,所有人都在等,等著看豆瓣接下來會弄點什麼大殺器出來,化腐朽為神奇。
但我再說一次,天底下沒有乙個速成的社群。
5、浪漫過度
有人說,豆瓣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做電子商務,解決盈利難題。
懸啊。社群拓展電子商務,早已有許多成功案例,只需要社群主題與購買主題高度近似即可。問題是豆瓣的書影音主題很難縱向開發消費需求,只好基於日漸擴大的使用者規模來發揮長尾效應。將長尾的小店(小站)與使用者群(街道)黏合在一起,或許就是α城的產品構想之一,重組使用者的終極目的是連通賣家與買家群體。
這種經營思路高度依賴於街道的活躍,但上面提到過,社群培育的前景堪憂。何況街道本身的規模限制與主題模糊,同時也限制了小店的營銷潛力。如果不和街道**,命中率之低使得長尾效應無從體現;如果**在一起,也僅僅是1500個不甚肯定的「潛在消費者」而已,獲利空間有限,還不足以吸引商家熱情尋找自己的街道並熱心經營。以特定的人群趣味為粒度,在商業上的變數太多,最終消費索引的效率只能說是中等(雖然小店植入社群的**手段更加豐富),必然要求更大規模的人群覆蓋——即街道的不斷擴容。擴到什麼地步,擴到哪一天才能達到可稱之為「盈利模式」的地步呢?
豆瓣是一盆有耐心的**。它的耐心可能從一開始就默許了α城潛在的風險,但也有可能,因為這種耐心的存在而低估了α城潛在的風險。
對於目前這個不成型的α城,我的評價是,理想模型下的變形產物。豆瓣過於樂觀地看待社群在一片荒涼中的野蠻生長能力,希望憑藉豆瓣的產品氣質與已有的使用者關係,進行無干涉的人群重組。簡而言之,這是一次社會性的學術試驗。它容易失敗的根本之處在於,α城並不是從使用者需求上生長出來的,有可能是從設計者的主觀幻想上生長出來的,更糟糕的是,在豆瓣的產品架構上α城不存在任何的「不可替代性」,反而處處皆可替代。如果不能輸出給力的產品體驗,就會被使用者快速放棄,但這種給力體驗又依賴於優質使用者在街道內的活躍……難道不是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悖論?
豆瓣α城最大的對手,赫然便是豆瓣自己。假如,我是說假如,豆瓣忽然取消了小組,取消了小站,取消了同城,只剩下α城作為唯一的公共交流區,逼著使用者不得不停留在α城,在這種劇烈動盪之下,使用者才有耐心與熱情去適應理想化的規則,α城才有機會完**群重組,否則只是圍觀一砣意淫罷了。期待從混沌之中自然蓬勃地生長出主題、話題、秩序、文化、社群關係來,難矣。現在連主題聚合人群都算不得成功,遑論其他。沒有愛上街道的優質使用者紛紛回到了原本的豆瓣生活中,翹首以盼下乙個版本更新。這種「不作為」的觀望態度決定了α城的命運。
誰說80後的人不負責任!
我們第一期班有位年齡才20歲的學員,學得不錯,在春節前找了乙份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同時也被大唐電信看中,但要春節後才讓其上班,所以,他去了另外乙個讓他立即上班的小公司。他目前的公司規模很小,用的技術也很落後,還停留在完全採用jsp頁面開發專案的時代,連他在jsp頁面中使用了jstl標籤,老闆都會不高興...
不負責任的教育也是災難
小學時代,幾乎所有同學和我都知道,如果順其自然地公升入附近的那所 著名 中學,就會徹底失去通過高考進入大學的機會,我們的老師都這麼說。為什麼?因為那所 著名 中學裡的老師不認真上課,重要知識點得在他們的家裡補課才能學到。沒錢補課,就只能自習,能否學好看你造化 即使花錢補課,人多想學好也很難。家長們一...
誰說80後的人不負責任!
我們第一期班有位年齡才20歲的學員,學得不錯,在春節前找了乙份不是很理想的工作,同時也被大唐電信看中,但要春節後才讓其上班,所以,他去了另外乙個讓他立即上班的小公司。他目前的公司規模很小,用的技術也很落後,還停留在完全採用jsp頁面開發專案的時代,連他在jsp頁面中使用了jstl標籤,老闆都會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