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三個敗家子(16) 曹魏滅亡

2021-04-18 00:54:50 字數 3408 閱讀 3155

少主當朝,在任何朝代都是極其危險的——更何況是以幼主處亂世,此時權力的真空要麼由外戚佔據

; 要麼由權臣填補。

雖然曹叡按照「託孤遊戲規則」安排了兩位輔政大臣。但是司馬懿既有野心勃勃、又識明哲保身,在「能謀能戰」的一代梟雄曹操面前都可以蒙混過關,更不用說敷衍中人之智的曹爽之流了。

面對曹爽開始時的咄咄逼人、耀武揚威

; 「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的司馬懿虛與委蛇、韜光養晦了十年之久後,局勢的變化不期而遇。

嘉平元年(公元

249年

)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養父明帝的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散騎常侍曹彥等一班兄弟從行。其時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為中護軍,率兵控制了京都

; 司馬懿立刻抓住這個稍縱即逝世的機會上奏永寧宮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

此時大司農桓範用計出城投奔曹爽,屬下謀士蔣濟對司馬懿說道

: 「智囊往矣。」

司馬懿卻道

: 「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在「霸業成時為帝王、不成且為富家翁」的思想指導下,曹爽雖形式大好,卻在魏國使臣的遊說下向朝廷投降了。氣得桓範哭罵道

: 「曹子丹(曹真

)佳人,生汝兄弟,豚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也!」

不久,司馬懿出爾反爾、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揚、畢軌、李勝、桓範等,並夷三族。

從此曹魏的軍政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之手。

嘉平三年(公元

251年

)八月,享受九錫之禮的丞相司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歲。

權臣司馬懿終其一生,如其老主公曹操一樣,不圖一時之名、不仗一刻之勢,穩健地把稱帝的機會留給了自己水到渠成的子孫。

司馬懿逝後葬於洛陽城東的首陽山,司馬炎稱帝後,尊稱祖父司馬懿的陵墓為高原陵。

魏國初年文帝曹丕曾有規定

: 子孫不准謁陵掃墓,是以曹爽陪同曹芳謁陵屬於違反祖制

; 而司馬懿恰恰是利用曹爽謁陵之機發動的政變。司馬懿當然擔心自己的子孫亦會重蹈覆轍,因此臨終前嚴訴不准謁陵之令,並規定陵墓不起墳、不植樹、以後去世的眷屬也不得合葬。司馬懿的子孫嚴格遵守了這條祖訓。

司馬懿過世後,司馬師輔政,獨攬朝廷大權。

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

),遷大將軍,加封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正元元年(公元

254年

),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

(皇后之父

)等密謀、欲趁群臣進殿之機,擒誅司馬師

; 事洩,司馬師收斬參與者,廢張後

; 又以魏帝荒糜怠政為由,迫使郭太后下令廢掉曹芳,黜為齊王,並遜位於文帝曹丕十四歲孫

(明帝曹叡弟曹霖之子

)高貴鄉公曹髦。 次年

(公元255年

),司馬師病死。

司馬懿次子、司馬師二弟司馬昭繼續以大將軍的身份輔政。

景元元年(公元

260年

)夏,曹髦見威權日去,又慮廢辱,不勝其忿,遂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大臣議論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王經勸其隱忍,曹髦不聽

; 王沈、王業則出告司馬昭,司馬昭便令心腹賈充做好防備。

不久,曹髦率宿衛僮僕數百出宮,賈充領數千禁軍迎住。

曹髦揮劍急進,禁軍欲退。其間太子舍人成濟不知所措,便向賈充問道

: 「事急矣,當雲何?」

賈充陰險地回答

: 「司馬公畜養汝等,正為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

成濟粗人乙個,頭腦簡單、性格衝動,受此挑撥,即抽戈猛刺曹髦,一擊斃命,殞於車下,餘眾譁散。

事後司馬昭裝模作樣地以王禮葬曹髦

; 又誅王經,夷成濟三族

; 後迎燕王曹宇

(曹操之子

)十五歲子曹奐即位。

景元四年(公元

263年

),司馬昭遣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伐蜀,滅之。

因功晉爵

--司馬氏籍貫河內溫縣,舊屬晉地,故而司馬昭封為晉公、後加晉王,封邑晉地。

咸熙二年(公元

265年

)秋,司馬昭薨,其子司馬炎襲王位

; 同年冬,司馬炎強迫曹奐禪位於己,並改元泰始,國號為晉。後改封曹奐為陳留王。

魏國正式滅亡!

魏國最後三個

君王皆為少年登位,是以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陳留王曹奐被後人稱為「曹魏三少帝」。

由於明帝曹叡託孤幾乎與先主劉備託孤一樣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之處只是後者所託之人諸葛是忠心耿耿、而前者則應驗了司馬的不臣之心而已。

正因為如此,所以即使後來晉朝淪為中國歷史上遭遇最悲慘的朝代之一,人們對它也並不同情,甚至連司馬氏的後人東晉明帝司馬紹,在聽完司徒王導講述祖先是如何得到天下時亦不禁掩面嘆息

, 半晌後才黯然說道

: 「若如公言,晉祚焉得長久?」。

後世愚人或以曹操、司馬懿為同類之士,竊以為相遠矣。

當年曹操用事「建安之初

,四海蕩復

,尺土一民

,皆非漢有」,於時天下分崩,民無共主,地方**除名義上承認漢朝**外,國家早已進入政出多門、軍閥割據的混亂時代。

操興兵舉事,伐董卓、滅呂布、驅劉備、並袁紹、吞劉表,前後經歷大小戰陣數百次,幾死幾生而後天下三分有其一,真刀真槍打拼出來的江山,刀口舔血奠定的魏國基礎;即使後人有所不滿,最多也只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在封建禮法上有所欠缺,但在政治上或客觀道義其卻毫無可指責之處,而漢朝也因曹操而多延續了數十年江山,且讓部分百姓因曹魏的建立而獲得暫時的安定生活。曹操雖也有過,但功大於過。

至於司馬懿,到他參政時魏國疆域已基本確定,他於開疆無功;至於守土,他雖然於國有功,但從曹真一度打退諸葛亮的進攻(見《三國志·曹真傳》),而曹睿本人也曾率軍打退過陸遜、孫權親率部隊的史料記載判斷,即使沒有司馬懿,吳蜀依舊沒有能力吞併曹魏,尤其在諸葛亮死後這點更加明顯。所以我認為,司馬懿的軍事及政治才能雖然對曹魏發展起到過一定作用,但卻並不是至關重要的,並非必需的,而司馬懿的軍政生涯後期更加只是一味的擁兵自重罷了。

司馬懿上受曹操提攜知遇之恩,中受曹丕、曹睿兩朝託孤之重,下承幼主曹芳信任之心;卻不考慮振興國家,一味擁兵自重,養敵而肥,如曹植所言「無有爭雄於宇內,角勝於平原之志也……恐非主上授節將軍之心也」(曹植《與司馬仲達書》),縱容其子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

,散在民間」,一朝為變,至令舉國震驚,百姓為之流離(當時有很多人跑東吳去了);後來更無端殺戮曹魏輔臣曹爽、王凌等數十人,反心昭昭;那裡有什麼政治家的風範,根本是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治流氓行徑。若說司馬懿不是奸佞之臣,那恐怕連秦檜也能挺起腰桿做人了。司馬懿雖也有功,但過大於功。

正如曹植當年上表曹睿所說「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

可嘆當年一言,竟成讖語。

與其說曹魏最終是滅亡在末代君主曹奐手中,不如說它滅亡在排斥本族,寵信外姓的曹丕、曹睿父子手下更加恰當些;也是他們最終成就了司馬父子篡奪曹魏江山的野心及能力,催生了大一統的西晉王朝。

下文開始,我們將把視野轉向東吳,看一看老孫家的興衰起落。

第4節 三個敗家子(4) 他是誰

裴松之在對 魏略 關於劉禪童年那段記載的反駁中,只是證明了這個人不會是後來的 劉禪 但假若將此人視為劉備本來的長子,另外乙個 劉禪 呢?從蛛絲馬跡中,我們或者還可反推出當時所發生事件的鳳毛麟角。首先,魏略 對於 劉禪 失散那段的記載中,有這一句話非常關鍵,直接點出了將此 劉禪 帶回劉備身邊的經手人,...

第15節 三個敗家子(15) 總被死後累

到了曹睿統治後期,不知是由於類似末代皇帝溥儀那種生理原因,或 者是因為老婆太多忙不過來,他始終沒能為老曹家創造出 繼承人。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卻與老爸曹丕一樣,不希望同族的 外人 繼承皇位,而是要讓自 己的 後代 承嗣 於是年僅八歲的齊王曹芳,異常幸運的成了曹睿養子兼皇位繼承者。史書記載,這曹芳本...

第5節 三個敗家子(5) 劉封,被封印的秘密

根據 三國志 劉封傳 記載 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及先主入蜀,自葭萌還攻劉璋,時封年二十餘 等等,各位看官說了,時間上不對啊!大家問了,三國志 中記載劉備收劉封至少要在劉禪出生之前,不然前文提及的 至荊州 未有繼嗣 的收子過程就無從談起,但 魏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