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沒有一定的認識(或稱之為知識),再奇特的現象出現在面前,也會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即使有瞬間的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日本的教育心理學家田崎仁認為:「興趣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那原因是什麼呢?是知識,任何興趣都根植於一定的知識的土壤中,因此,知識是興趣的媒介。許多事實告訴我們,無知便無趣。當人對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一般不會對它產生任何興趣;當對某種事物具備了一定的認識後,知識會為人撥開瀰漫於事物表面的迷霧,使人認清隱藏在奇異現象背後的更加奇麗的東西。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逐漸產生和發展的。需要激勵人們積極行動,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是人從事活動的基本動力。乙個人只有對某種客觀事物產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對這種事物發生興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識的重要,有了學習物理知識的要求,才產生了對物理知識的興趣。當人的某種需要滿足之後,他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就使原來的興趣也得到豐富和發展。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孩子出自對某種事物的好奇,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探索、去學習。研究發現,乙個人的興趣源於好奇,而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因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發現。一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動力。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任何東西的原始驅動力。那興趣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有的人似乎天生就對某些事物感興趣?有什麼方法可以培養學英語的興趣?今天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興趣」。
海蒂和貝爾德把興趣分為個人興趣和情境興趣兩大類。個人興趣是指那些與個人價值取向相吻合的文字所引起的興趣,是內在的、積極的,並且與特定的主題聯絡在一起的興趣形式。個人興趣主要以個體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以及情感為基礎。通常來講,個人興趣是一種長期興趣,它往往較為持久,已經達到了穩定狀態。人們討論的通常意義上的興趣則屬於這一類別,比如生活中各種「愛好者「和「發燒友」對事物表現出的興趣就屬於個人興趣。
情境興趣是一種短暫的、由環境引發的並與特定的上下文密切相關的認知狀態。舉個例子,很多人在看完魔術師表演之後會覺得魔術很有意思,會產生學習魔術的興趣。這種短暫引起的興趣即情境興趣,它一般難以持久,需要經過一定的條件才能轉化為個人興趣。
從情境興趣到個人興趣的形成需要經歷以下過程:在環境的作用下,對某一領域的知識產生了短暫的興趣——深入了解該領域知識,並認識到該領域知識的價值——進一步學習該領域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正反饋,產生成就感——興趣逐漸趨向於穩定,不斷精進該領域的知識。
我們可以將興趣的產生(激發)和維持視為兩個獨立的過程。影響興趣激發的因素主要有自主選擇權以及環境因素。
你可能會注意這樣的現象:大學裡的通選課無論是上座率還是學生的認真程度都要好於必修課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通選課程更有意思,還在於通選課程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參加,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除了自主選擇之外,環境因素同樣會對興趣激發產生影響。舉個例子,對於口語學習,外教主持的課程會比普通的中文教學課更能激發初學者的興趣,引入或多**形式也更容易讓學習者產生興趣。同樣是記單詞,採用下面的**方式會比單純背單詞書更能讓人接受。(資料來自韋氏視覺化詞典,詞典**為
好的環境有助於激發學習者的興趣,糟糕的環境同樣會產生負面影響。比如乙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女生的理工科成績總體上會比男生遜色。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真的是智力水平高低嗎?心理學家在調研後發現,造成這種差異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社會大環境。傳統的社會觀念認為,女生在理工科上的潛力不如男生,這種觀念會對她們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打擊她們的學習興趣,導致成績下滑。
情境興趣的激發只是興趣產生的第一步。要維持情境興趣,並在最後將其轉化為個人興趣,還要經過持續的訓練。在這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在起作用:對興趣價值的認識以及正向反饋機制的建立。對興趣價值的認識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何要培養一門興趣,而正向反饋機制的建立能讓我們對其持續投入時間精力,使興趣達到穩定狀態。
對興趣價值的認識有助於內向驅動力的產生,從而讓我們維持對興趣的熱度。比如,西方有研究者發現,認識到數學基礎重要性的高中生往往會對數學選修課更感興趣,也更加容易學好數學。意識到「這個興趣很有價值」這個事實就有助於我們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到其中。
在興趣的形成過程中,正向反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甚至能決定興趣是否能最終成型。
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喜歡安逸和享樂,而不喜歡思考和工作。任何一門興趣從產生到穩定必然要經歷大量的練習與思考,而這在本質上是與人的天性相悖的。
是什麼能夠支撐我們不辭辛勞,經年累月地練習精進一門興趣?
是意志力嗎?
答案是否定的。
觀察一下身邊各個學科領域的資深愛好者,你會發現,真正能讓他們堅持到今天的,並不是意志力,而是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的正向反饋——比如進步帶來的成就感,他人的認同與讚美,物質上的激勵等。凱利·麥格尼格爾在她的《自控力》中提到乙個觀點:意志力也是消耗品,會越用越少。如果一門興趣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才能完成,那麼它到最後往往難以為繼。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的,並不是勤奮和意志力,而是由正向反饋帶來的持續努力。
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張圖來描述正向反饋機制:
這是乙個自我加強的過程:興趣會促使我們不斷對一項技能進行精進,對技能的精進可以讓我們獲得成就感等正向激勵,正向激勵的獲得反過來會增強我們的興趣,從而進一步精進技能……從而形成正向迴圈。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培養並建立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培養興趣的第一步,是讓學習者真正意識到興趣的價值。只有興趣的價值對學習者而言足夠大,才能產生足夠的驅動力。很多不想學英語的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不出國不參加考試,學英語有什麼用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最簡單的乙個回答是:它可以讓你更加自由。比如,不用忍受糟糕的中譯本,直接閱讀原版書的自由,與佔全球大多數人口的英語使用者無障礙溝通的自由,擁有更多資訊接收渠道,獲取資訊的自由。這種自由本身就足夠吸引人。
要真正認識一件事物的價值,最好的方法是動手嘗試。不知道學英語有什麼用?去讀一讀原版書,去聽一聽有聲讀物,去找英美人士聊一聊,這樣嘗試下來,相信你對這門語言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僅僅認識到「學好英語很重要」還不夠,要培養持久而穩定的興趣,一定要建立正向反饋機制。比如,我們可以使用更為有效的工具和材料來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反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好工具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減少技能習得過程中的無用功,讓我們以更為輕鬆的方式達到目標。比如使用 kindle 更有利於培養初學者對閱讀原版書的興趣,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生詞問題;使用mdict或歐路詞典可以讓單詞的查詢、記憶和整理更為簡單;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可以克服學習的恐懼感,讓學習者更加容易進入狀態……關於這樣的工具和材料,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推薦過很多,可以檢視這幾篇文章: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學單詞方法?
怎樣選擇合適的英語閱讀材料,並構建閱讀體系?
怎樣提公升詞彙功底:從消極詞彙到積極詞彙
對一門技能建立持久而穩定的興趣,一定離不開大量的實際應用。在我看來,學習英語最好的狀態並不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在努力學英語」,而是將學英語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將其作為日常生活的工具。在語言學習上,潛移默化,細水長流的堅持要比勞心費神的勤奮更為有效。
嘗試著將英語作為一種獲取資訊的手段,在使用中發揮它的價值。舉個例子,獲取國際資訊時優先選擇英語新聞報道(比如閱讀衛報或bbc新聞),這樣往往能接觸到第一手資訊。閱讀書籍選擇原版書而不是中譯本,這樣對原書的理解會更為準確。基礎較好的同學還可以嘗試聽有聲書,ted演講,甚至是美劇和脫口秀。
對興趣價值的認知,自主選擇權以及學習環境會對興趣的激發產生重要影響,正反饋機制則對興趣的定型有關鍵作用,它能讓學習者持續對興趣投入時間精力,不斷精進技能。培養英語學習的興趣關鍵在於認識到英語的價值,以及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學習工具和材料,並且在生活要有主動使用語言的意識,將英語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死鎖是如何產生的
死鎖產生的四個必要條件 何為必要條件?產生死鎖,必然四個條件成立 四個條件成立,不一定為死鎖 1 互斥 只有互斥才可以產生死鎖,兩個程序共同操作乙個資源,那麼,同一時間只能乙個程序來操作,那麼另乙個程序必須等待,此程序不釋放,另乙個永遠等待。產生死鎖 2 不可以強佔 兩個程序,乙個程序占有某乙個資源...
亂碼是如何產生的?
計算機中只能處理二進位制數,那麼字元是如何在計算機中表示的呢?乙個編碼表就可以解決了,每乙個編碼對應乙個字元。編碼錶可有很多種,先來看看下面的編碼格式 ascll 使用 8 位有符號二進位制數表示 乙個位元組 最高為是0,代表正數,0 127每乙個數字代表乙個字元。共128個。iso 8859 1 ...
機翼公升力是如何產生的?
1904 年,俄羅斯科學家儒科夫斯基 nikolai zhukovsky1847 1921 創立了現代機翼理論,說明了機翼在飛行中產生公升力的道理,並且從數學上給出了嚴格的證明。從此之後,人們有了科學的機翼概念。科學家的奇思妙想造就了人類 20世紀的偉大成就,科學家不是生意人。說句實在話,陽光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