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剛好在今年回老家的路上跟我媽提起,也算是乙個比較有趣的事情吧。當時我還在乙個工廠的生活區學習和生活,能接觸到的東西只有美麗的大自然和美麗的大自然,雖然我覺得這對我性格的塑造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當時能接觸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唯一讓我興奮的是我媽某一天不知從哪買了臺電腦用作cad製圖,也讓我第一次接觸了計算機這個新鮮事物。
也感謝我媽,讓我對電腦的第一印象不是娛樂工具而是生產力工具,我媽在電腦上cad的工作深深的吸引了我,讓我感覺電腦是個很神奇的東西。當我上手的時候做得最多的還是從其它地方拷貝**到電腦上。之後我利用這台電腦知道了***檔案和歌詞檔案,然後我就試著自己剪輯歌曲和製作歌曲的歌詞,放到自己小小的***上。當然,也有拷貝各種遊戲到電腦上玩,這也刺激我對計算機檔案興趣。
這一點點積累讓我對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是指引我來到華科軟院的初衷。大學的學習也給我了更大的空間。
對於將來想要做什麼,最初我想做乙個能開發出有著優秀使用者體驗的軟體,但是大學讀到了第三年,軟體的發展方向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從手機應用的浪潮慢慢過渡到了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我想我也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多做一些嘗試,再次找準自己的興趣點。
推薦部落格中的主人公都是比較成功的,我發現他們都有乙個共同點,都是趕上了當時計算機發展的浪潮,選對了技術方向。有的開始做相關技術人員,有的轉型成為產品經理,但是首先都是以他們的興趣作為主導,然後再合適的時間做出合適的選擇,要做的基本上就是做好準備。
其實我覺得學校的課程內容還是比較一般的,感覺比較空泛。數學課只有幾個固定的演算法、計算機專業課只是空泛的講講流程,舉的很多例子很多都不能反映核心的點。並且很多內容忽略實踐。文化課我就不說了。感覺學習的過程中並不能獲得很多新的想法,有很多實踐意義的內容。感覺老師並沒有認真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學生接受,只是學生應該接受而不管接受沒有。
在我看來,科班出身和培訓班差別應該就在思想上。培訓班只是教你怎麼做,而科班出身應該是乙個在會做的同時能有自己的思考。而現在的課程也只是教套路解題,甚至思考都沒有很好的引導。
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就應該是像是鄒老師部落格所說的那樣:
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係是什麼? 是 coach / trainee (健身教練 / 健身學員)的關係。我覺得健身教練和健身學員的關係非常貼切,對於我們軟工的學生來說,實踐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在課外不斷的實驗,探索學習才能更好的快速吸收上課講的內容。而老師作為引路人,但是引路人也有好壞,一種是直接告訴你目的地,然後啥都不說,一種是一次性告訴所有的路該怎麼走,還有一種就是告訴你目的地和方向,在合適的彎路上做出提點,讓學生自己去走,並及時提出反饋。第一種是最省事的,第二種是吃力不討好的,最後一種才是二者最好的平衡,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會比較累(老師累可能是因為學生太多),但是卻是最有效,最有意義的一種方式。大家可以從各種各樣的健身館中看到這樣的關係, 像健身、瑜珈、跑步等等。 在這種關係中, 是誰想提高自己水平? 是那些學員, 這些學員的想法得足夠強烈, 他/她才kk會花錢去參加這樣的健身活動。 在健身活動中, 誰要做各種運動, 流汗呢? 是學員。 誰在這個活動中對別人指指點點, 提出各種要求,鼓勵別人更加努力? 是教練。
這一路走來,我都很慶幸我能有這麼好的機會和運氣能跟隨我的興趣一直走下去,碰到這麼多的人和事,在大學裡,我感覺我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問題,去思考自己,去思考我的學習。我覺得這我了解的,我學到的,都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
事務回滾反思
自己以後就用這個部落格了,部落格的更改給大家帶來了很多不便,以前的部落格 停用,因為對於專業的人來說應該用專業的東西,用龐大的技術去顯示it技術的魅力,顯示我們是一支龐大的力量。今天技術總結,看到師姐寫得事件回滾,自己就研究去了,看到有個for迴圈自己感覺這是正確格式麼,自己很迷信的相信然後就以這樣...
回顧2019,總結,反思,展望,行動。
這是大娃筆記裡的一首散文詩 記錄了大娃的一些心酸小故事 昨天早上還想買衣服,興致勃勃 今天早上不想買衣服,毫無生氣 昨天晚上去了九龍山,睜不開眼 昨天晚上去了合生匯,疲憊萬堪 從1100的期望 到1800上不封頂的喜歡 不是衣服不好看 不是衣服不舒服 我好像意識到了點什麼 我好像要夠改變點什麼 不是...
反思,展望,新的一年!
時間就如白駒過隙,guang,來到了2015年,按照慣例,我們需要為自己做個年終盤點。2014年,在如何做好開源軟體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自己的表現。目前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幾個開源軟體的incubator程序。除此之外,在github,apache社群也分別對幾款開源軟體提了一些改進建議以及一些p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