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裝成幀
封裝成幀:就是在一段資料的前後分別新增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乙個幀。
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層上交的位元流後,就能根據首部和尾部的標記,從收到的位元流中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
分組交換的乙個重要概念:就是所有在網際網路上傳送的資料都是以分組(即ip資料報)為傳送單位。
網路層的ip資料報傳送到資料鏈路層就成為幀的資料部分。在幀的資料部分的前面和後面分別新增上首部和尾部,就構成了乙個完整的幀。
幀長等於資料部分長度加上幀首部和幀尾部的長度,而首部和尾部的乙個重要作用就是進行幀定界(即確定幀的界限)。
首部和尾部還包含許多必要的控制資訊,在傳送幀時,是從幀首部開始傳送。
各種資料鏈路層協議都要對幀首部和幀尾部的格式有明確的規定。
為了提高幀的傳輸效率,應當使幀的資料部分長度盡可能大於首部和尾部的長度。但是,每一種鏈路層協議都規定了幀的資料部分的長度上限▁最大傳送單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
當資料是由可列印的ascii碼組成的文字檔案時,幀定界可以使用特殊的幀定界符。
控制字元soh(start of header)放在一幀的最前面,表示幀的首部開始。另乙個控制字元eot(end of transmission)表示幀的結束。他們的十六進製制編碼分別是01(二進位制是00000001)和04(00000100)。
當資料在傳輸**現差錯時,幀定界符的作用更加明顯。假定傳送端在尚未發完乙個幀時突然出現故障,中斷了傳送。但隨後很快又恢復正常,於是重新從頭開始傳送剛才未傳送完的幀,由於使用了幀定界符,在接收端就知道前面收到的資料是個不完整的幀(只有首部soh,沒有傳輸結束符eot),必須丟棄。而後面收到的資料有明顯的幀定界符(soh和eot),因此這是乙個完整的幀,應當收下。
2.透明傳輸,用位元組填充法解決透明傳輸的問題(esc轉義字元)。
3,差錯檢測
差錯檢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就是最基本的位元差錯,另一類就是收到的幀並沒有出現位元錯誤,但卻出現了幀丟失、幀重複或幀失序。
位元差錯:就是位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差錯,即1可能會變成0,0可能會變成1。位元差錯是傳輸差錯中的一種。
誤位元速率ber(bit error rate):就是在一段時間內,傳輸錯誤的位元佔傳輸位元總數的比率。例如,誤位元速率為10^(-10)時,表示平均每傳送10^10個位元就會出現乙個位元的差錯。誤位元速率與訊雜比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提高訊雜比,就可以使誤位元速率減小。
問題:實際的通訊鏈路並非理想的,它不可能是誤位元速率下降到零。
問題分析:為了保證資料傳輸的可靠性,在計算機網路傳輸資料時,必須採用葛總檢測措施。
解決方法:目前在資料鏈路層廣泛使用了迴圈冗餘檢驗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的檢測技術。
注:在資料鏈路層使用crc檢驗,能夠實現無比特差錯的傳輸,但這還不是可靠傳輸。
補充:osi的觀點是必須把資料鏈路層做成是可靠傳輸的,因此在crc檢測基礎上,增加了幀編號、確認和重傳機制。收到正確的幀就要向傳送端傳送確認。傳送端在一定的期限內若沒有收到對方的確認,就認為出現了差錯,因而就進行重傳,知道收到對方的確認為止。
這種方法在歷史曾經祈禱很好的作用,但現在的通訊線路的質量已經大大提高了,由通訊鏈路質量不好引起差錯的概率已經大大降低。
英特網廣泛使用的資料鏈路層協議都不適用確認和重傳機制,即不要求資料鏈路層向上層提供可靠傳輸的服務(因為這要付出的代價太高,不合算)。如果在資料鏈路層傳輸資料時除了差錯並且需要進行改正,那麼改正差錯的任務就由上層協議(如,運輸層tcp協議)來完成。實驗證明,這樣可以提高通訊效率。
資料鏈路層
資料鏈路的定義 鏈路 計算機網路中相鄰節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資料鏈路 計算機網路中節點到節點相鄰的一段物理路線加上控制在這些路線上傳輸資料的協議。資料鏈路層解決的問題 對於計算機網路裡面的每一層,其實都是為了解決某乙個層面的問題而設計出來的,資料鏈路層也一樣 由於物理層只解決了訊號流在物理媒介的傳輸問...
資料鏈路層
首先撇清兩個概念 鏈路和資料鏈路。鏈路是指從乙個結點到另乙個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在進行資料通訊時,兩個計算機之間的通訊路徑往往要經過許多段這樣的鏈路,可見鏈路只是一條路徑的組層部分,資料鏈路是除了一條物理鏈路外還需要加上一些必要的通訊協議來控制這些資料的傳輸。若把這些實...
資料鏈路層
資料鏈路層的主要任務是將上層交付的資料構造成位元流,然後交給下面的物理層。主要研究在乙個區域網內,分組怎麼從乙個主機傳送到另外乙個主機。位元流包括一些控制資訊和資料,基本單位是幀。資料鏈路 data link 除了物理線路外,還必須有通訊協議來控制這些資料的傳輸。若把實現這些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