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後策略效果評估

2021-10-09 06:57:13 字數 1662 閱讀 6725

貸後策略通過對客戶進行分層,對不同風險的客群採取不同的催收策略,可以在保證**率的同時減少催收成本,達到精細化運營的目的。

關於催收策略制定及評估的文章網上幾乎沒有,本人結合實際工作以及個人思考,總結出這篇文章。如有理解不妥之處,望多多指正。

關於貸後策略,本人的經驗是賬齡為6期以內的用規則進行客群分層以及策略制定,主要用到的變數有本金、a卡分、逾期次數;6期之後可以使用催收評分卡進行更精細化的分層,因為催收評分卡會用到最近6期的還款狀態等時間切片變數。貸後策略的目的就是對不同賬齡段不同風險的人群實施相應的策略,以達到減少催收成本的效果。假設現在已經制定了一條策略如下(數字純屬虛構):

這條策略對賬齡為1-6期中的10%的客戶進行緩催5天,且緩催客群正常催收時的**率為95%,屬於較容易**的輕度逾期客群。實施緩催5天的策略一方面會有自然**的客戶,節省催收成本;另一方面5天之後對未**的再入催,可以收取一定的罰金以增加利潤。

策略制定好之後,需要對策略上線之後的效果進行評估。同貸前策略預估通過率和壞賬率的影響一樣,貸後策略需要評估的是**率和遷徙率。更深層次地,可以評估對單體經濟以及壞賬率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產品模式以及各項成本與收益如下:

命中策略的人群在逾期第1天就進行催收的情況下**率為95%,下面需要假設兩個值:

1.緩催樣本在5天內的**率。

2.緩催樣本在30天內的**率。

這兩個**率都可以用正常**率來進行假設,即假設緩催樣本的**率同正常催收的**率一樣。這裡假設5天**率為40%,30天**率為85%。注意,即使同正常**率一樣,緩催樣本的**率也是有所降低的,因為這些樣本本來的**率為95%,是要高於整體平均的。

上面這條策略是對第1-6期10%覆蓋的使用者,緩催期內**率為40%。假設產品為12期,則催收成本降低為10%*40%*6/12=2%,即催收成本減少2%。如果單體經濟中催收成本為2%,則此條策略上線後的催收成本為2%*(1-2%)=1.96%,即催收成本降低0.04%個點。

對壞賬率的影響比較難以預估,首先需要預估對遷徙率的影響。緩催策略其實就是在成本與壞賬之間找乙個平衡點,在壞賬可控的情況下儘量減少成本。

10%的緩催樣本原來的**率為95%,進行緩催之後的**率為85%,相應地可以理解為這部分客群m1-m2的遷徙率從5%上公升到15%。因此對m1-m2的遷徙率影響是提高了10%*(15%-5%)=1%,如果m0-m1的遷徙率為5%,m2-m3的遷徙率為70%,m3-m4的遷徙率為90%,則m0-m4的遷徙率提高5%*1%*70%*90%=0.0315%。

然後需要預估綜合遷徙率和壞賬的變化關係,可以簡單地以線性關係來進行預估。比如綜合遷徙率從0.35%時對應的不良率為2%,相應地綜合遷徙率為0.38%時對應的不良率為2.17%,即不良率上公升0.17%。

因此,這條貸後策略的效果就是催收成本下降0.04%,不良率上公升0.17%,策略產生的不良大於節省的成本,因此策略是不合理的,需要重新進行調整制定。

以上就是貸後策略評估的大致方法,評估中最不確定的幾個要素如下:

1.綜合遷徙率與不良率的關係

2.緩催樣本在緩催期以及週期內的**率

總結催收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盡可能少產生不良的情況下減少催收成本,主要目的在於降本增效。此外,科學合理的貸後運營管理以及完善的系統建設才是提高**率的關鍵,因為催收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還是催收人員本身。

風險評估如何現效果

本文講的是風險評估如何現效果,資訊保安管理是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預管理風險必須先知道風險,知道風險的最佳途徑是進行風險評估。然而對很多企業來說這個看似非常成熟 或者不應該存在困難的風險評估,卻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風險評估結論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戰略性風險肉眼凡胎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戰術性風險又不疼不癢...

分類模型效果評估指標

1 準確率 精確率 召回率 f1 score 我們以分類演算法為例,假設班裡有50個同學,其中男生30個,女生20個,我們根據身高 體重 頭髮長度 聲音分貝等等特徵,想找到所有女生,比如已經有這樣乙個分類器了,得到結果如下 這裡我們是要找到所有女同學,故把女同學作為正樣本 positive 男同學作...

第48件事 5步評估改版後的效果

最近在網上看到乙個段子,說的是產品經理有三寶 山寨 改版 再推倒。每次做產品的版本規劃,其實都是為了改版,改版的目的是提公升各項指標資料,但是產品經理經常會遭遇研發團隊 ued 運營團隊的責難。按照產品經理的需求改版之後,到底有沒有效果?效果顯不顯著?拿什麼來證明改版的效果是顯著的?這些問題的分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