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兩個重要基本特點
連通性:上網使用者之間交換資訊(資料,音訊)就像使用者的計算機可以直接彼此聯通一樣
共享:資源共享 (包含 資訊共享 軟體共享 硬體共享)
網際網路組成
核心部分:由大量網路和連線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是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
(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主機和路由器作用不同
主機為使用者進行資訊處理,並向網路傳送分組,或者從網路接受分組
路由器為了實現分組交換,任務是對分組進行儲存**,最後把分組交付給
目的主機,為網路核心部分重要內容。
分組交換:分組交換是以分組為單位進行傳輸和交換的,是一種儲存**的交換方式
儲存**:路由器接收到乙個分組,先暫時儲存下來再檢查其首部,查詢**表按照首部中的目的位址,找到合適的介面**出去
計算機網路的效能指標
速率
計算機網路中最重要的乙個效能指標,指的是資料的傳送速率,也成為資料率或者位元率,單位是 bit/s 或者是 kbit/s mbit/s gbit/s
頻寬
頻寬本來是指訊號具有的頻頻寬度,其單位是赫(或千赫 兆赫 吉赫等)
在計算機網路中。「頻寬"表示網路中某通道傳送資料的能力。表示在單位時間內網路中
的某通道所能通過的「最高資料率",單位是 bit/s 就是 「位元每秒"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通道,介面)的資料量。
吞吐量更經常使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到底有多少資料可以通過網路
主要進行統計需求
吞吐量受網路的頻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時延
時延也稱為延遲或是遲延,是指資料(乙個報文或分組,甚至位元)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時間。
傳輸時延
也稱為傳送時延 ,傳送資料時,資料幀從結點進入到傳輸**所需要的時間
也就是從傳送資料段第乙個位元開始算,到該幀的最後乙個位元傳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傳送時延=資料幀長度(bit)/傳送速率(bit/s)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通道中需要傳播一定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傳播時延=通道長度(公尺)/訊號在通道上的傳播速率(公尺/秒)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為處理分組(例如首部分析 提取資料 差錯檢驗或查詢路由)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輸入輸出佇列中排隊等待處理所經歷的時延
排隊時延的長短往往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訊量
總時延=傳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寬頻和窄帶線路:車速一樣
寬頻線路:車距縮短
對於高速線路來說,我們提高的僅僅是資料的傳送速率而不是位元在
鏈路上的傳播速率
通訊線路上都是序列傳輸不是多車道
是併發不是並行
時延頻寬積
時延頻寬積=傳播時延*頻寬
鏈路的時延頻寬積又稱為以位元為單位的鏈路長度
利用率
分為通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
通道利用率指通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資料通過)。完全空閒的通道利用率是零
網路利用率是指全網路的通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很複雜
利用分層設計體系結構**(分而治之)**類似於分治演算法
協議資料單元(pdu)
網路體系結構中,對等層之間交換的資訊報文統稱為協議資料單元
protocol data unit
pdu由協議控制資訊和資料組成
協議頭包含有完成資料船速所需要的控制資訊
位址 序號 長度 分段標誌 差錯控制資訊
封裝
下層把上層的pdu作為本層的資料,加以封裝,形成本層的pdu
封裝:就是在資料前面加上特定的協議首部
網路協議
為保證資料交換正常進行資料交換建立的規則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路的個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法律上的國際標準
osi市場體系結構
tcp/ip體系結構
我們用五層體系結構
計算機網路學習筆記(一) 概述
網路就是用於資料通訊。主要有三種網路 電信網路 計算機網路 網際網路 各種內網 有線電視網路 電視 計算機網路有以下兩點重要功能 1 連通性 彼此連通,交換資訊。舉例 連上網,才能進行qq聊天,進行檔案傳輸。2 共享 資訊共享 軟硬體共享。什麼是網路?首先得有計算機,多台計算機之間要通過交換機與網線...
計算機網路(一)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tcp ip協議 isp 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isp擁有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到的多個ip位址,同時擁有通訊線路 路由器等連網裝置。nap 網路接入點 主要向各個isp提供交換設施,使它們能夠互相通訊。又稱為對等點,即接入到nap的裝置不存在從屬關係二都是平等的。網際網路的組成 邊緣部...
計算機網路複習(一)概述
網路把主機連線起來,而網際網路是把多種不同的網路連線起來,因此網際網路是網路的網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 isp 可以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獲得許多 ip 位址,同時擁有通訊線路以及路由器等聯網裝置,個人或機構向 isp 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接入網際網路。目前的網際網路是一種多層次 isp 結構,i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