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大資料的另一面。在網際網路世界的話語體系裡,大資料通常被形容為無所不能,所謂「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用精確的演算法給使用者畫像,繼而提供「投食」般的服務。主流看法認為,大資料創造了一種新業態、新模式,給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甚至在網上政務建設方面也大有作為,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是無可指責的。大資料固然波瀾壯闊,但也隱藏著許多風險,「殺熟欺生」是一種,「隱私洩露」也一直受到關注。某**曾報道稱,700元就能買到同事行蹤,包括乘機住宿上網咖等11項記錄,甚至可檢視電商**、移動支付等所有痕跡;幾天前,美國乙個**被爆洩露了5000萬的使用者資料,始作俑者是乙個第三方小外掛程式。這些活生生的例子表明,大資料不是法外之地,必須有足夠明確的規範,才能保證其行穩致遠。
大資料的收集和利用沒有規範,表面上有企業不夠自律的原因,但也與它們缺乏規範化的動力有關。目前,無論是《網路安全法》,還是「兩高」對個人資訊的司法解釋,雖然明確懲治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犯罪活動,但更多還是集中於買賣環節的「灰色產業鏈」上,對大資料一筆帶過。相對而言,大資料許多細節還有待界定,比如從採集到應用的各個環節,包括資料質量、資料隱私以及資料採集界限等方面。舉個例子,在歐盟制定的專門保護個人資料權利的法律中,提出了「被遺忘權」的概念,體現在某種事實層面上,就是軟體可以選擇登出,然後企業刪除資料,將你「遺忘」。但在我們這裡,「遺忘」是件奢侈的事情,很少軟體提供登出功能。這件小事並無技術難度,然而足見隱私意識的匱乏,法律懲戒力的不足。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加入競爭,大資料已經被看作一種核心資產和商業模式,被程度不一地進行挖掘。這既是創新力的表現,也意味著複雜的挑戰,除了寄望於企業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更需要進行有效的引導和管理。今年全國兩會,多名代表委員提出的「個人資訊保安法」是乙個很好的辦法,市場主體對於個人資訊的使用究竟該遵循哪些強制規定,資訊洩露後相關追責機制如何完善,最終還是有賴於建立起完善的個人資訊保安監管機制。
基因大資料 一面是科技,一面是責任
基因大資料,一面是科技,一面是責任。以基因科技為核心,為行業提供 存 傳 算 用 全棧式解決方案,用資料智慧型為精準醫療保駕護航。人和未來從創業初期到現在,阿里雲一直伴隨其成長,人和借助阿里雲fpga雲伺服器算力更高 成本更低的優勢,實現了將海量歷史資料遷移上雲,大大降低了本地高效能nas的容量和效...
人間真實 卡車司機的這一面
車智管視角下的卡車司機 這幾年,車智管 團隊 有不少時候在外 與司機師傅們多了些許交流 平日裡來去匆匆的他們 很多故事與心聲 都在忙碌的運輸中被淹沒了 卡車司機有多少時間能陪伴家人?有人做過乙個有意思的測算 據統計,如果人的一生按75年來計算 卡車司機將會花35年的時間在路上 睡在卡車上就能有14年...
毛骨悚然 看大資料的另一面
這件事發生在今天的某個地方,資料君在和一位老友在樓下聊天,突然來了乙個文質彬彬的小帥哥,我們的對話就這麼開始了.小帥哥 兩位哥哥吸菸嗎?給二位哥哥髮根好煙 資料君 好奇的看了一眼,中華.但我從來不吸陌生人的煙,沒辦法 防人之心不可無 真正故事的開始 小帥哥 你們知道網際網路金融嗎?資料君 知道,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