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萬千人群中的一員,當然會遇到各種選擇;生活中,工作中,有太多向左還是向右的問題。
其實,你的一生要經歷成千上萬個選擇,
嬰兒時期媽媽抱還是爸爸抱?長大一點了,買什麼樣的玩具,穿什麼樣的衣服?
上小學時,選擇看什麼樣的書,和誰做朋友等等。
生命中的選擇,太多,太多。
當然,也少不了好多重大的選擇,比如:
高中畢業,我們上哪一所大學?
這次選擇絕對是人生中一次顛覆性抉擇,足以影響你一生。
可以說,你的學識,你的身份,你的地位,都是這個抉擇的結果。
既然這次的選擇很重要,影響很深遠,當然就是困難的,痛苦的。
因為,一旦出錯,將會影響你的一生,無法彌補。
在比如:
大學畢業,你應該是讀研還是工作呢?
這裡分為三種情況:
雖然這個抉擇很大,但是你不一定遇得到。
不過,對於「中間型」,讀研還是工作?這的確是乙個艱難的話題。
你是如何做出你的選擇的呢?
通過擲骰子嗎?又或者是扔硬幣?當然,這些都不靠譜!
那,有靠譜的方法嗎?
有,我稱之為「三步決策法」。
何為「三步決策法」?
首先,請您心中大聲的念三遍:「選擇其實並非像你想的那樣困難,之所以你覺得困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你要什麼」。
「三步決策法」:
如何運用「三步決策法」?
舉個我的例子。「宣告:以下例子中的分析僅對我個人有效,每個人經歷,情況不一樣,應根據實際情況分析,不能照搬」。
我是2023年畢業的。
應該讀研還是工作呢?我並沒有跟父母兄弟商量,所有的思考都是我獨自完成的。
回憶一下當時的情形吧:
大三結束,我在學院保研行列中,通常情況下,既然保研,理所應當繼續深造;畢竟保研也算乙個小小的榮譽嘛,值得欣喜一下。
但是,我並沒有按套路出牌,我要「不走尋常路——美特斯邦威」。哈哈哈,這裡應該要有廣告費。
這是為何?
因為我想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將來要幹什麼?」。
經過多輪評估,我心裡面給自己定義了將來的方向——創業。
創業就是我對將來的規劃和方向,這就是「我想要的」。
既然確定了這個基本前提後,就要進行第二步了:整理分析一下利與弊。
讀研的利:
讀研的弊:
利弊列出來了,但是如何評價這些利弊對於我的影響?
要分析創業的能力模型:
從能力模型來看,或者說從我們認知來看,
創業需要的是更多的綜合能力,並非一些領域的專長;需要更多的非知識領域能力,更多的實踐。
所以我認為:能早三年工作,提前實踐經驗,對我的目標和價值是更有利的。
我們在來推演一下不讀研的「弊」對我的影響:
從上面分析來看,讀研對我來說就沒有太大必要了。不讀研,對我有弊很小。
這樣分析下來,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所以後來,我很堅定的給自己定下了路線,先去工作,再成長,將來創業。
這就是運用「三步決策法」做選擇的例子了。
因此,當你清楚你要什麼的時候,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就能理性分析,而不是各種糾結來糾結去,患得患失,無法決策。
我們來總結一下:
「三步決策法」的要點:
明確基本前提,也就是「我想要什麼」;
分析兩難選擇的利弊;
對比利弊對你需要的影響,結合「我想要什麼」,做出決策。
好了,今天給你分享的是「選擇,像你想的那樣困難?」。
對你有用,是我最大的動力。
更多認知,感悟,
創業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幾天在溫習保羅 葛蘭 paul graham 見前文介紹 的舊文章,其中一篇,現在回頭去看特別有感覺。我很喜歡有工作經驗,然後再跳出來創業的團隊,因為他們往往對產業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於乙個組織如何運作,也有比較合理的期望。不過這些人也往往會把創業和先前的工作比較,而葛兄的這篇文章,就是談這中間很...
成長,真有你想象的那樣迫切?
一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
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1965年,一位南韓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