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平的」
--- 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jack zhai
托馬斯.
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書充分體現了美國人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不僅是國家領導人的事情,也是乙個民族所有臣民的事情。書中提到在資訊化革命的今天,經濟模式是平的、企業管理是平的、人際溝通是平的
…教育也是平的,無論是你是在富人的高檔社群,還是在偏遠的貧窮山村,寬頻網際網路讓教育變得「容易而均等」。「平」的含義就是就是機會均等;沒有了落差,大家的起跑線比較接近,靠的只有個人的天賦與努力。
美國人在資訊領域的先進技術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如此優勢的領域卻還有這麼強烈的
憂患,是另人欽佩的;弗里德曼把美國在資訊領域的成功歸結為美國大學教育的對路。我一直對美國教學中崇尚的創新與人性化感覺不深,書中提到了美國大學培養計算機人才的方式,另我為之一震。
2004
年,喬治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
(院長李奇
.德公尺羅
rich demillo)
提出了大學應該培養「適用」的計算機人才,何謂適用?就是有幫助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公升;如何才能創新呢?如何算是計算機能力的人在企業創新呢?他們把計算機專業總結為
9條線,每條線將計算機技能與其他領域的技能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謂「線」是水平方向的組合,而不是單一的縱向專業,是與直覺有關的、靈活的、互相強化的課程組合,可以理解為一種計算機職業人才。想要得到計算機專業學位需要獲通過兩條線以上的學習。
9條線是這麼分的: 1.
計算機與智慧型:計算機俗稱電腦,人工智慧是研究人類自身認知與學習的過程,不僅涉及醫學、認知學、教育學,也是智慧型分析系統、輔助決策系統裡高階演算法的基礎**。人類在複雜問題的快速梳理、複雜影象的迅速識別、靈感突發、美的感覺等方面都讓計算機難以學習 2.
計算機與實施方案:計算機系統的部署與管理策略是很多大型網路管理人員的核心工作,大型網路的架構設計,不是經驗多就可以勝任的。美國人把工程經驗與理論看得與基礎理論一樣重要,科學家可以發明新技術,工程師把他們變成真實、實用的產品 3.
計算機與網際網路:計算機帶來了網際網路的繁榮,網際網路成就了計算機的輝煌。
web3.0
時代給人類生活與工作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宣布了資訊時代真正覆蓋了社會的每乙個角落,人們在享受新溝通方式
(世界平坦化
)的同時,因該感謝支撐這一技術的後台專家 4.
計算機與平台:作業系統、資料庫等都是中國軟體的弱項,而恰恰是美國人的強項,因為大部分核心技術、新框架都是人家提出來的,平台技術是其他應用技術的基礎,當然也是利潤最優厚的 5.
計算機與資訊:資訊是企業
it管理的生命,資料儲存、恢復、解碼和傳遞技術是非常專業的。我們天天使用的文件格式、編碼技術,你知道我們給美國人交了多少專利費嗎? 6.
計算機與人:計算機是工具,是人使用的,了解人自身的「習慣」,使用科技方法和學會嘗試與人有關的各種實驗,幫助學生理解以人為中心的各種設計、建築和評價體系。為什麼我們的產品效能也不錯,但與人家的放在一起,就「土氣」得很,喊價錢時也沒了底氣?你知道蘋果公司的
ipod
為何如此成功嗎?人性化的設計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7.
計算機與**:**離不開交流,教會學生怎樣才能通過科技給人們講故事和創造體驗。美國高科技企業得到的投資環境是世界上一流的,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風險投資環境好,另一方面是美國的「工程師」的表達、溝通能力也很強,能得到資金支援的前提是先說服投資人;
ibm的工程師在為你帶來使用者體驗的時候,讓你倍感感滿意與周到,更重要的是,充滿了高科技的神奇
…人高雅的外表叫作氣質,服務滿意的衡量是感覺 8.
計算機與建模:三維動畫、建築設計等都離不開建模,模型設計人才需要對計算機與應用本身都非常熟悉。美國大片創下的票房奇蹟讓我們驚嘆,卻總覺得中國影片的特技差了乙個層次,是我們花錢少嗎?不!是我們國內這方面人才太少,支撐群體小的情況下就很難出現超級精英。中國的桌球領先,是因為到處都有打桌球的小學生,而美國的籃球優秀,是因為美國滿大街都是玩籃球的中學生 9.
計算機基礎:基礎理論是技術的基石,從馮
.諾伊曼提出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到超級計算機,再到雲計算機,新技術換代需要大批高智商人才的辛勤耕耘。而這些好象我們一直在學習,我們的老師也好象都是從美國學習回來的…
看了這九條線,就知道我們在計算機方面的落後是有理由的。中國的大學近幾年也在大量的擴招,而大學生的就業卻一直不是很好,一方面是學校裡學的知識老舊、過時,畢業的學生缺乏「能力」,另一方面是企業對新興的技術招不到所需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企業要求的人才;企業自行培養的成本又很高,企業的競爭力當然是很難提高的。人才不對路,不是人不夠聰明,而是培養的方式不對路。
要想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設計」,不僅需要資金、經濟環境的支援,更加需要乙隻源源不斷的高階技術人才大軍,教育就是這個大軍的生產製造者。
「教育是平的」,給了我們新的機遇,因為平坦的世界、縮小的地球村里,讓我們的學習渠道大大拓寬,即使這種教育的思想遠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國的學生也一樣可以受益。而弗里德曼正式看到了這一點,才表達了美國人的「憂患」,這是一種對未來競爭能力的憂患。
我做過教師,明白教育體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以上人的努力。真正理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企業與學校共同協作。「教不嚴,師之惰」,我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師的問題:要理解企業的需求,就需要作為教學中的關鍵點
---教師應該在企業與學校之間保持經常性的流動,不僅是學校到企業
(象我這樣跳下海的
),也應該是從企業可以到學校,而我們的很多學校聘任教授的原則是只認大牌學校的博士
(沒有貶低博士的意思
),很少請企業資深的技術專家去教學,教學的實用性遠遠不足。
在美國,很多企業的高階技術人員,退休前會到大學任教,不僅把更多高階崗位讓給年輕的新人,讓他們有晉公升的機會,而且為大學中培養下一代帶來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教育是平的」,可以加快人才培養的速度,教育不再侷限在當地的環境,但是美國人的教學理念是基於美國企業的需求,而中國本土企業的需求還需要我們自己去理解,「中國設計」需要中國企業去引導自己的大學培養思路,人才是教育出來的,「借」總是暫時的。
想要突破,你需要做些什麼?
一 考慮自己能給好友帶來什麼實際好處 只有這樣才能博得好友的好感,進步建立良好的人脈關係,到時候再順便推銷下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當然也不用想的那麼功利,多認識乙個朋友也不是什麼壞事,至於好友買不買你的帳,那還得看你的產品怎麼樣。二 直擊使用者,知道所做重點從何而來 三 熟人關係的維護同樣相當重要 試想...
看《做效能測試需要做些什麼》
需理解最佳使用者數和最大使用者數。開始效能測試前,需要知道 1 客戶的要求 如系統同時滿足 使用者登入,平均每個使用者登入時間不超過 秒 2 目前系統的效能 求最大使用者數和最佳使用者數,系統分析並找到壓力點 3 系統瓶頸 分析可能對系統造成瓶頸的邏輯業務 4 長時間壓力下效能狀況 強度測試 記憶體...
假如你是架構師,你要做些什麼
很多做軟體開發同學的夢想都是成為一名架構師,而架構師的核心工作就是做好軟體設計。軟體設計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乙個重要環節,那麼如何進行軟體設計,其輸出標準又是什麼呢?軟體設計過程中,如何和各個相關方溝通,使軟體設計能同時滿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並降低公司的開發成本?很多軟體開發同學的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