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小技巧,讓你的閱讀效率翻倍

2021-09-02 21:38:04 字數 4170 閱讀 7493

你是否經常有這種困擾:

制定好讀書計畫,每天半小時,二三十頁,堅持了半個月終於讀完一本書,卻發現,過了幾天,就忘了書裡講了什麼;

記了厚厚的幾本筆記,數千個條目,每次翻開卻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裡,不知從何入手用起;

和別人聊天時,談到乙個話題,模模糊糊記得「啊,這個內容我在書裡看過」,卻完全想不起來是什麼了;

針對這些問題,大家往往會有兩個誤區。

第乙個誤區,是將這些歸咎於記憶力。

我經常碰到這樣的提問:我老是記不住讀過的書,經常要反反覆覆翻看,是不是我的記憶力太差了?如何才能提高記憶力?學習記憶宮殿有用嗎?等等。

第二個誤區,是求助於外部系統。

持這種觀點的人會認為:學到的內容只有記下來才有價值,我內化不了,一定是筆記方法不對。他們會不斷追求一套「完美」的筆記方法,既方便記錄,又方便提取、檢索,最好還能便攜、隨想隨用。

為什麼說它們是誤區呢?因為它們都犯了乙個錯誤:認為學習一定要「儲存」。

什麼意思呢?無論是記憶力還是筆記,著眼點其實都在於「如何存放知識」。在他們的理解裡,學到的知識就是一種資產,要將其存放起來,才能被我們更好地利用。

但這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誤解。

單單強調「存放」知識,是沒有意義的。這些知識以原本的面貌囤積起來,並不會產生任何變化、價值 —— 我們只是在「複製」它們,並沒有真正讓它們創造出新的東西。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你只是在被動吸收這些資訊,沒有發揮出它們的價值。

如何將知識真正用起來?最本質的做法,是將知識進行聚合、關聯,讓這些散落的知識點集聚成整體,「湧現」出新的特徵、洞察、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儲存」,只是乙個過渡階段,甚至是最不重要的階段。

那麼,學習的本質模式是什麼呢?是「獲取」+「思考」+「行動」。

這就構成了乙個完整的「知識流」。

囤積起來的,只是資訊,它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有讓資訊流動起來,經過我們的深度思考加工,聚合成整體,再指導實際行動,才能成為「知識」。

這就是學習的過程,也是認知公升級、不斷自我提公升的過程。

那麼,在這個「知識流」體系中,每乙個環節,分別都有哪些原則、方法和注意點呢?

以知識點為單位,而非以文章、章節、全書為單位,這屬於「獲取」;

進行延伸學習、主題學習和包圍式學習,這同樣屬於「獲取」;

強調深度思考,對知識點進行關聯和網路化,這屬於「思考」;

行動筆記,習慣養成,覆盤和反思,這些則屬於「行動」;

可以看到,這套體系是非常龐大的,要想把它講清楚,至少需要一本書的量。

(後面會把這套體系寫成書,再跟大家分享。)

今天先分享幾個小技巧,關於「獲取」和「思考」。雖然僅佔這整個體系的 2% ,也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1. 快速翻閱

大家對「快速翻閱」一定不陌生 —— 逛書店,被某個書名吸引,拿起來,快速翻看幾分鐘,判斷一下內容的價值,覺得有用,記下來,或者買走;覺得沒用,放回去,繼續逛。

但此「翻閱」,並非彼「翻閱」。

我讀書有乙個習慣:會在思維比較活躍的時間段,從藏書裡面,隨意選出幾本,從頭到尾快速翻看,幾頁幾頁地翻,每頁瞥上幾秒鐘。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目的有二。

第一,在記憶空間裡「埋點」。

神經科學表明,我們的記憶空間其實是巨大的。大多數被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並沒有被忘記,只是堆積在長時記憶的底部、難以被提取而已。它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大部分行為。

這種記憶型別,就稱為「內隱記憶」。

簡而言之,當你快速翻閱的時候,雖然你並沒有真正讀懂每一頁的內容 ——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堆詞彙或者句子 —— 但是,它們已經進入了你的記憶裡,只是你沒有辦法「主動」地喚醒和提取而已。

那麼,這些資訊有什麼用呢?

其實,你對它們並不陌生 —— 因為它們就是靈感、直覺和潛意識的**。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思考乙個問題,突然間,蹦出一些零碎的概念、詞彙、想法,連自己也不知道是從**來的。其實,很多時候,就是這些深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資訊,跳出了閾限,被你的意識敏感地捕捉到。

所以,快速翻閱,實質上就是乙個素材的積累過程。你沒法回想起「剛才都翻看了哪些內容」,但它們一直存在,沒有被忘卻,並且在某個需要的時候,不期然地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這是第一點。

第二,快速掌握一本書的脈絡。

其實未必。你並不需要逐頁地把一本書讀完,很多時候,只要快速翻閱幾遍,就能大致記住「這本書大概講了什麼」。

那麼,當你需要查閱資料,進行主題學習的時候,就能快速定位到相關位置。

如果你的記憶型別,是視覺型和影象型,那你肯定會有這種經歷:

回憶乙個內容,雖然記不起具體講了什麼,但能模模糊糊記起某本書,知道大概在哪一頁,甚至包括頁面的內容,文字和的排版,等等 —— 這個影象突然出現在了你的回憶中。

這就是所要達到的效果。

獲取資訊,很多時候並無需記住資訊細節,只需要記住「在**能夠找到」,能夠快速利用起來即可。

這跟記憶力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它更需要的,是不斷積累這些細小的習慣。

2. 結構化拆解

很多人有乙個習慣:喜歡照原樣「摘抄」和「記誦」資訊。作者怎麼寫的,就怎麼記下來,等以後再去深入思考、理解。

但不妨想一想:你記下來的這些東西,真的會去看嗎?

人都是懶惰的,能不動腦子就不動腦子。這樣一來,這些被你摘抄和記憶的資訊,其實都是浪費了。

這也是造成「資訊囤積」的最大原因:我們只是在搬運資訊,並沒有真的吃透和理解它們。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當資訊進入你的大腦時,不要原樣照搬,而是把它們進行結構化的拆解。

簡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話去複述:

訓練營中講到這個內容時,很多同學問道:按這種方式去記憶和理解,如何確保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會不會歪曲資訊的本意呢?

這其實是難免的。任何資訊經過你的加工,不可能保留100%的原貌,一定會發生改變。重點在於,這些改變是否是錯誤的,是否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所以,解決方法也很簡單:不要去讀跳出自己水平太多的資訊(因為你很難真的讀懂),盡量做到,對資訊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同時又能吸收到新的東西。

我在這個公式,讓你的學習更高效中,也提到過這個原理:e = k / i 。

什麼意思呢?e 代表新知識的接受程度,k 代表你已有的相關背景知識,i 代表新知識的複雜程度。

簡而言之,就是集中優勢火力,聚焦目標,充分了解,各個擊破。

這才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另一方面,對資訊進行拆解,實質上,也是在進行一次精細加工。

認知心理學把對資訊的理解分成兩種,第一種叫簡單加工,就是單純的複述、記誦資訊;第二種叫精細加工,就是對資訊進行思考,建立聯絡,重新表述。後者的記憶效率,遠遠優於前者。

所以,時刻對資訊進行拆解,再思考、內化、記憶,不僅能提高對資訊的利用效率,也能不斷強化對資訊的記憶。

3. 回想測試

如何才能記住讀過的內容?

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複習,筆記,以及各種「記憶術」—— 諸如故事記憶、記憶宮殿、影象記憶……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

大量的自我學習判斷測試表明:各種記憶術能讓人覺得「短期記憶增強了」,但長期來看,它們的效果並不穩定,甚至是無效的。

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方式都屬於機械記憶。你對它們的記憶本身,是跟結構和場景繫結的,換一種問法,換乙個角度,很可能就回想不起來了。

其實,只需要用最基礎的回想和再認,就能非常有效地提高長期記憶效率。

如何回想呢?很簡單,測試自己:我剛剛讀到了什麼?

這個回想測試可以在任意時候進行。比如:

讀完一頁書,翻過來,回想前一頁的內容;

快速翻閱後,停一下,回想剛剛翻過的內容;

我們會下意識地排斥這種方式,因為它會降低流暢性:你需要從接受資訊的愉悅感中停下,跳出來,調動大腦去思考、回憶,這是乙個很不討喜的做法。

但這恰恰是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心理學家 rowland,在2023年發表的一篇**中,分析了331個關於記憶的實驗,指出:絕大多數情況下,記憶效率跟「提取時所花費的努力」(effortful processing)基本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閱讀時越流暢、越「舒服」,你就越可能記不住。反之,不斷強迫大腦去思考、理解、回想,建立的記憶就越牢固。

原理非常簡單:當大腦需要花費精力去提取乙個資訊時,它就會覺得「這個資訊是重要的」,從而給它賦予乙個高權重(bias),使它更容易被提取。

所以,我讀書時,很少會一氣呵成、不斷翻閱下去 —— 除非是我非常熟悉的內容。往往是讀一部分,起來踱步、思考,把剛才讀到的資訊在腦海裡反芻,不斷尋求關聯,往回溯源,嘗試著在知識點之間建立觸點。

不要讓自己沉浸在新鮮資訊的刺激中。記住:只有經過深度思考,被你完全吃透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from  

放置大石頭的藝術 讓你的效率翻倍

放置大石頭的藝術 讓你的效率翻倍 原文 big rocks first double your productivity this week 乙個大學講師在上課的時候帶了一袋沙子 一袋小鵝卵石 幾塊大石頭和乙個木桶,問有沒有人能把這幾種不同形狀的東西都裝進木桶。乙個熱心的學生自告 奮勇走 上講台隨手...

讓你的文章閱讀翻倍,跨平台寫作必備神器!

以上問題,我相信大多數剛開始寫作的夥伴都會遇到。為了文章被更多人看到,需要分發到更多的 平台上,比如 csdn 知乎 今日頭條 開源中國等,因此寫一篇文章也需要具備 跨平台 能力,其中有兩大要點 markdown是一種輕量級標記語言,創始人為約翰 格魯伯 英語 john gruber 它允許人們使用...

10個小技巧讓你戰勝拖延症

在乙個理想的世界裡,我們可以準時的按照計畫去做事情,我們能夠把已經制定好的計畫,完美的執行下來。但是,在現實世界中,這一切都變得很難。紙上談兵確實很容易,誰都可以做出乙個很好的計畫,但是,真正要我們去做了,各種各樣的理由從我們腦中產生,周圍的 干擾也被無形的放大,我們開始畏懼,不敢去做,種種藉口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