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帶來的不止是開源,還有摺疊的認知

2021-09-29 02:37:32 字數 3599 閱讀 6593

如果第二次看到我的文章,歡迎右側掃碼訂閱我喲~  ?

每週五11:45 按時送達。當然了,也會時不時加個餐~

​我的第「113」篇原創敬上

幾乎每個

程式設計師都知道github,但是知道目前上面有多少repositories的估計沒幾個。

z哥今天去看了下,最新的數量顯示是1.39億個。

▲截圖來自於github.com

而這個數字在2023年那會只是3.3萬個。

這個增長速度可謂真的是「**式增長」。

與此同時,大家也都享受到了開源技術逐漸繁榮的紅利。如今,構建乙個大型的、面向廣大網際網路終端使用者的系統,變得越來越容易了。

而且現在你也可以經常在招聘**看到,很多任職要求中動不動就出現一大堆開源技術需要熟練,甚至是精通。特別是不少程式設計師嚮往的技術路線分支,架構師這個崗位,這個情況越明顯。

▲截圖來自於招聘**

在這些眼花繚亂、層出不窮、天花亂墜的技術、框架給我們帶來便利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乙個「被摺疊」的技術世界。

「摺疊」的含義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把物體的一部分折過來與另一部分挨在一起。

好處就是可以讓乙個原本不可控的、複雜的事物通過「摺疊」變成乙個更可控的、簡單的事物。

比如,幾乎我們身邊的每個事物都是「摺疊」後的產物,只是程度不同。如,手機、電腦、筆,甚至是成語、諺語等等。甚至還包括我寫的每一篇文章,也都是將我自己的認識摺疊之後的產物。

所以,做「摺疊」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效率、便捷,讓人與人之間的分工協作得以更好的進行。因為,「被摺疊」起來的內在部分,已經不是雙方協作時需要了解的「必須項」了。

對於開源技術,從人性的角度來,有現成的「輪子」擺在那,為啥還要自己苦哈哈的重複造「輪子」呢?有捷徑不走,不是傻麼。

是的沒錯,這很符合人之常情。而且這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底層邏輯。

但是任何事物皆有兩面性,「摺疊」有什麼負面的作用呢?

最容易察覺的一點就是乙個事物變得更加的不容易真正了解,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認知」也被摺疊了。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認知摺疊」。

舉個例子。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被發明於2023年,占地150平方公尺,重達30噸,耗電功率約150千瓦,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

假象一下當時的發明者莫克利(johnw.mauchly)和艾克特(j.prespereckert)穿越到現在,看到我們拿著的錢包大小的手機,而它的算力是他們發明的計算機的百萬倍。這其中被摺疊的認知可不是用乙個「amazing」就能表達的。

這個與程式設計師們很熟悉的軟體測試領域中的「黑盒」概念類似,乙個軟體裡面具體是什麼情況,**邏輯是怎麼處理的,完全不知道。

這其實是一種失控的狀態。但是由於被摺疊後的事物讓我們具有更好的舒適感,所以這種失控感其實是大部分被掩蓋掉了,讓我們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逐漸失控。

長期以往,就會讓我們的思維更加的侷限。

除了用某個技術來實現某個功能,不會其它的實現方式了。比如,用慣了orm框架,手寫sql都退化了,甚至不會了。

除了用某個工具來解決眼前的問題,不會其它的方式了。比如,習慣了用圖釘來貼上一些公告,想不到用透明膠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更嚴重的甚至會淪為「有心人」的「工具」。

這些「被摺疊」的東西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像是那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小猴子。

即然「摺疊」是對複雜性的封裝,那麼應對它的方式自然是往「展開」的思路來走

只有這樣,你才能更了解眼前的這個「被摺疊」的事物。

那麼有什麼「展開」的辦法呢?下面z哥分享你幾個我認為的要點。

要意識到自己身處在乙個被高度摺疊的社會裡,多一些敬畏之心,不要覺得什麼事物都很簡單。

哪怕是你看著非常不起眼的一支鉛筆。但它的原料很複雜,要把木材、油漆、石墨、黏土、石蠟、黃銅、橡皮、硫化鎘等原材料統一起來,並且製作過程中的所有生產工藝流程,也得全部統一起來,才能組成一支鉛筆。

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

這是乙個心態問題,只能靠自己刻意練習去調整自己的心態。

可以不了解how,但是得了解why。不用事無鉅細的將每個事物真的分析的那麼徹底。但你至少得知道這個事物產生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比如,你不用真的去100%的啃某個框架原始碼,但是你至少得至少這個框架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這麼多人用?它「摺疊」了什麼進去?以及這些「摺疊」的東西對你未來的可控性是不是有影響?如果有影響的話,未來能不能hold住它,消除其中的不確定性?

這些一連串的思考之後,眼前這個事物的「摺疊程度」就會降低,你對它的理解和掌控力會超過大部分人。

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也是這個道理。這個現象、事物的完整的過程是什麼沒那麼重要,更重要是它的本質、目的是什麼。

如果要徹底「展開」的話,必然離不開外部資訊的幫助。這個時候一定要找權威的資訊。

正如之前所說,因為資訊本身也是乙個「被摺疊」後的產物如果你找到的資訊不夠靠譜。那麼不但無法「展開」,反而會「折」的更深。

權威性主要看渠道。不同渠道公開的資訊,背後是經由不同人和不同的處理機制而產生的。

資訊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製造和過濾資訊所花費的成本,花費的成本越高,這個資訊的權威性自然就越好。

這個成本除了包括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之外,還有出品方的品牌、口碑等。

不同的專業領域各自領域內的權威渠道,這個靠自己平時的收集。但是官方公開的資訊總是應該優先考慮的,而不是第一選擇總是搜尋引擎。

還有一點,如果可以,盡量使用英文搜尋。為什麼?看下整個網際網路中的內容語言比例。

▲資料來自w3techs.com

可以看到,英文內容佔據著絕對優勢,並且佔比還在持續走高。

其實我們做程式設計師的,天然處在乙個「摺疊者」角色上。我們每天在做著各種「封裝」。

對每個人來說,面對被高度摺疊的社會,我們大致分布在四個階段中,逐步前進。

第乙個階段,完全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是乙個「摺疊」後的環境。

第二個階段,直到遇到「障礙物」走不過去了,才意識到「摺疊」的存在,被動的去想辦法「展開」。

第三個階段,帶著「展開」的心,同時享受著摺疊的便利。

第四個階段,本身就是「摺疊者」,能大道至簡那種。

用吳伯凡老師的一句話來形容第四個階段最貼切不過。

最高的認知不是為了「展示你的認知」,而恰恰是「將這種認知最大化隱藏」,直接呈現為乙個非常平易、有親和力的日常友好化狀態。

這既是做產品的邏輯,也是做人的邏輯。

——吳伯凡

好了,我們總結一下。

這篇z哥和你闡述了我們所處的環境相比更早些年來說,是乙個更大程度被摺疊的社會。

但是不要忽視了摺疊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把我們的認知也摺疊了。

破局的辦法自然就是想辦法「展開」被摺疊的認知。重要的三點是: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成為乙個不被摺疊所困的摺疊者。

推薦閱讀:

出處:這樣可以給我一點反饋。: )

謝謝你的舉手之勞。

既然看到這了,送我乙個「贊同」吧,支援我的創作。

內容包括:架構設計丨分布式系統丨產品丨運營丨個人深度思考。

擔心的不止是崩潰

當然,他說的有一點是沒錯的 自家運維的系統崩潰了,你可以懲罰或fire一些人,而google或salesforce崩潰了,你沒什麼地方可以出氣。準確地說是出氣出得不爽。因為要出氣也是可以的,打 去把他們的客服人員罵一頓,威脅他們要解除合同之類,但是遠沒有把it人員叫到面來罵那麼爽,而且可以把員工fi...

奧運賽事,斬獲的不止是金銀

奧運賽事,斬獲的不止是金銀第14金!北京時間8月15日訊息,中國隊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女子三公尺跳板比賽上包攬冠亞軍。施廷懋憑藉穩定發揮以406.05分奪取金牌,何姿以387.90拿到亞軍,中國隊收穫裡約奧運會的第14枚金牌。何姿最後一跳的動作是難度係數3.0的5152b 向前翻騰兩周半轉體一周屈...

義務獻血要提高的不止是宣傳力度

我獻過三次血。一次是上大學的時候,半強制的。還有兩次是在街頭鮮血車上,自願的。幾次獻血給我的感覺都不太好。我感覺要提供義務獻血率要提高的不止是宣傳水平。第一,我從來不知道自己獻的血是不是合格的。有報道說南寧一家公司130人鮮血,只有95人初篩合格,可見血液質量因為各種原因不合格的還是相當高的。可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