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科研資料都被視作生產者的「私產」,儘管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體發現了資料共享的好處,可以通過開放資料訪問和使用的合作,使其學科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大範圍、海量科研資料的開放共享依然是多年以來一塊難以融化的「堅冰」。
近日,中國科學院為紀念科學資料庫建庫30周年,正式對外宣布其「十二五」期間建成的科學資料雲將面向科技界和企業研發人員免費開放共享。
提起科學資料雲不得不提到中科院科學資料庫,作為中科院科學資料庫重大工程專案的直接參與和組織管理者,原中科院科學資料庫辦公室主任李望平從2023年便參與到「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其資訊系統專案」的建設中。
「與現在社會上其他資料不同的是中科院科學資料庫儲存的大部分資料都是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產生的實驗、觀測和研究結果等科研資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李望平告訴記者,科學資料庫的建設是屬於科學的基礎性工作,要通過長期持續的資料積累才能展現出其內在的應用價值。
多年來,中科院一直在推動科學資料庫的共享和應用服務,目的就是讓這批寶貴的科學資料資源為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在,中科院科學資料庫已經實現由資料積累和軟硬體建設向環境構建、工程化專案向持續化發展轉變,以雲服務模式為基礎,形成了支援科研活動與科技創新的資料雲,並從基礎設施、資料資源、應用平台三大類服務的角度整合整合了各類資源和服務。」作為***科學資料庫牽頭單位和支撐單位主要學科帶頭人的黎建輝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運用迅速發展的資訊科技推進中科院乃至我國的科研資訊化和科技創新。
「中科院資料雲的開放更多的是一種引領,是一種率先行動,是一種為國家科技創新服務的必然。」在黎建輝看來,國家專案資助的科學工作者有義務通過創造和傳播新知識,為公共謀福利,而關聯資料是知識的固有成分。能夠為已發表科學結論提供證據的資料,應以智慧型開放的形式同時公開。
事實上,在開放共享的道路上,中科院一直在行動。以生物資訊學分子資料分析環境、地理空間資料雲、dviz大資料視覺化等應用的推出,創新和發展了多學科領域資料、模型及雲服務應用的技術手段與服務模式。
2023年8月,中科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成功申請並獲批我國首批試點網路連續性出版物,創辦《中國科學資料》期刊,推動科學資料出版與資料引用,進一步促進我國科學資料資源的開放與共享。
在服務科研的同時,中科院資料雲還面向社會需求不斷加強產業化創新服務,提公升拓展技術優勢。在交通管理、食品安全、新材料研發等公共領域,與國家***、食藥監總局、北京地稅等三十多家企事業單位開展相關合作。
大資料時代
大資料 巨量資料 big data 指的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 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資訊資產。4v特點 volume 大量 velocity 高速 variety 多樣 value 價值 資料倉儲,英文名稱為data warehouse,可簡寫為dw或dwh。...
大資料時代
不斷的從 發現這個很具廣告特色的語句,他們總是鼓吹大資料時代的來臨,好像如果你沒抓住他,你就要立馬落後別人好幾條馬路。各種公司企業對他們的產品也宣稱產品是大資料時代不可或缺的科技 乙個錢學森相當於10個王牌師。國內到處充斥著浮躁,不管是大學還是業界,大家都想賺點錢一夜暴富然後過上高富帥的生活。大資料...
大資料之大資料時代
下面,開啟第一講 大資料之大資料時代 講大資料一定脫離不開乙個大的背景。下面先從大資料背景講起。縱觀整個it發展史,也不過短短幾十年,在這幾十年裡,我們這個資訊化社會經歷了三次大的資訊化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前,1980年前後,pc機進入市場,ibm公司制定了全球的pc標準,即一台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