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禮樂文化(國學 傳統文化)(分享)

2021-08-30 20:23:43 字數 1286 閱讀 9616

禮樂制度是周代建國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採取「節樂」措施。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並逐漸趨於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祗,「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周禮.春宮》)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左傳.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關於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定。樂隊的規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歌舞隊的規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註);等等。

總之,所有這些關於禮樂的規定,都是為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最後達到鞏固其統治的政治目的。要順利地推行禮樂制度,必須加強有關禮樂方面的教育,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設定了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禮樂機構——春宮。

春宮中有大司樂、樂師、大師等樂官,樂工1400多人,分別負責**教育、傳授樂藝、表演和其他**事務。他們大多數是受過嚴格專業訓練的**家,有明細分工,各司其職。《周禮.春宮》中明確記載了最高樂宮大司樂的職務要求:「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晉」。教學科目主要有樂德、樂語、樂舞(大舞)和小舞四種。由於結合禮教,內容都含有倫理道德觀念。在春宮中還有小師、磬師、鍾師、笙師、鎛師等傳授器樂技藝。周代如此重視**教育,無疑會對**文化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而各種相關的措施也推動和保證了**的發展,從而使周代宮廷**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於過分強調其配合禮教的作用,也給於**以很大的束縛,而不能很好發揮其藝術特徵,以至到春秋後期,隨著新思潮的興起和民間樂的發展這種典禮**便日益衰頹不振了。

西周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籍禮是用來監督平民在「籍田」上從事無償的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的。冠禮是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以維護貴族的利益和鞏固貴族成員之間的關係。大搜禮具有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性質,起著整編軍隊、檢閱兵力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鄉飲酒禮在於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統治秩序。鄉射禮具有以鄉為單位的軍事訓練和軍事學習的性質。朝禮在於尊重國君的權力和地位。聘禮在於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於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婚禮和喪禮在於維護宗法制度和族權。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清明祭祖,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賞月,重陽節登高,大年三十守夜,年廿八大掃除,拜年,元宵節吃湯圓,等等.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引領者路橋小學林紅珠 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拓展知識面。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協作學習的能力,口語表達和交際的能力,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

思考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通。題記 在某一次上馬克思時,老師談到了傳承問題,也就有了這個標題。首先談談中國的傳統文化,很多人以為中國傳統文化就是那些拗口的之乎者也,文言文。這是不全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涵蓋之廣是舉世無雙的。不單單是儒釋道,還包括了許多早期應用科學等等。就我知道的而言,道家丹派就是早期化學,諸...

國學 從今天開始學習傳統文化

推薦書籍 1 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 是中國的 聖經 四書五經 是 大學 中庸 論語 和 孟子 四書 及 詩經 書經 禮記 易經 春秋 五經 的總稱。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裡許多語言,如 當仁不讓 名正言順 巧言令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