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來歷

2021-08-26 14:27:20 字數 2465 閱讀 5706

中秋節的來歷

2023年12月18日

中秋節-節日起源 中秋月圓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乙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節日由來 說法一中秋節

中秋源於帝王祭拜活動:中秋的由來,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後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乙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

說法二

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牛渚(今採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誌》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讚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巨集。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巨集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巨集因受到謝尚的讚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巨集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說法三中秋月圓的有關詩篇

中秋與時令: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雲:「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說法四

「中秋」的得名:根據中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說法五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的**說法不一。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一說始於宋朝。在北宋時的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每逢中秋之夜,人們均登高樓、爬高山,待月亮公升起時開始進行祭月活動,所用供品有月餅、瓜果、雞冠花之類,但以月餅為主。宋代詩人蘇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那時的月餅與現在的月餅已很相似了。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 最詩情畫意的乙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 這乙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每年農曆...

慶祝中秋節

一說起中秋節不少人可能都只有吃月餅的記憶。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 清明節 端午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節 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 秋節 八月節 八月會 仲秋節 又有...

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又稱月夕 秋節 仲秋節 八月節 八月會 追月節 玩月節 拜月節 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 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 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